分析教育伦理学:铸造教师的“人格长城”
作者2019-03-25 10:24未知
近年来,如何解决某些教师道德失范问题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正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伦理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加强教育伦理问题的研究既是学科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实践诉求。应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使之更适用于我国的教育实践。
关注教育全过程中的道德关系
国内教育伦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伦理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仅关注教师伦理、道德教育转向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道德关系。正如王正平所说,教育伦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活动的价值,探讨教育工作者在职业劳动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并致力于探索如何健全教师职业人格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个体人格的科学。
“从宏观层面而言,教育伦理关注整个教育活动的根本价值追求,以及教育制度、教育公共政策的伦理导向和道德基础;从中观层面而言,教育伦理包括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以及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处理与各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等;从微观层面而言,教育伦理包括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品格、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等。”王正平说。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研究中心主任钱焕琦认为,教育伦理学应当打破单纯以道德教育、教师道德或教育道德抽象的善恶观念为研究对象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术视野,将与教育相关的全部伦理关系都纳入研究范围。她表示,可以从两个逻辑方向来考察这些伦理关系,从横向来说,探索现实生活中的三大基本教育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纵向来说,研究贯穿于这三大基本领域中的一切重要的伦理关系。
提供科学的教育伦理理念
教育伦理不仅与培养对象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还与教育工作者个体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王正平提出,结合科学的教育伦理理念,构建一种“自他两利,人人应做,人人能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也能够促进教育工作者成长。“应用性强又有引领性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行为的基础。”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勤认为,教育伦理学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其所从事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还是教师终生追求的神圣事业。
张勤表示,结合师范教育的实践,教育伦理的构建要特别关注如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双方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双方的潜能。关注教师人格的塑造,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更有助于教师职业理想的实现。同时,应让师范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伦理与职业生活是相通的。
王正平认为,师德建设要尊重和调动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把科学的教育伦理理念渗透到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教师发扬高尚师德的良好教育政策、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引导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个人权利与教师责任的关系,铸造教师的“人格长城”。回应师德建设的实践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现代化事业获得迅猛发展,教育伦理总体健康向上,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伦理学关注的新领域。受访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的新型教育伦理学研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表指导,回应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诉求,从根本上为教育事业立德树人、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服务。在王正平看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要从三方面付诸努力。一是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教育伦理思想中的有益资源,使其在教育伦理的实践和研究中发挥独特作用;二是批判地挖掘、汲取国外教育伦理资源,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三是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教师道德培养实践紧密结合,使教育伦理研究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服务。
“高度关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变化,进行深刻的伦理思考,并做出道德评判,这既是教育伦理学的历史使命,也是从事该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责任。”钱焕琦说。
关注教育全过程中的道德关系
国内教育伦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伦理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仅关注教师伦理、道德教育转向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道德关系。正如王正平所说,教育伦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活动的价值,探讨教育工作者在职业劳动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并致力于探索如何健全教师职业人格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个体人格的科学。
“从宏观层面而言,教育伦理关注整个教育活动的根本价值追求,以及教育制度、教育公共政策的伦理导向和道德基础;从中观层面而言,教育伦理包括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以及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处理与各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等;从微观层面而言,教育伦理包括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品格、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等。”王正平说。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研究中心主任钱焕琦认为,教育伦理学应当打破单纯以道德教育、教师道德或教育道德抽象的善恶观念为研究对象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术视野,将与教育相关的全部伦理关系都纳入研究范围。她表示,可以从两个逻辑方向来考察这些伦理关系,从横向来说,探索现实生活中的三大基本教育领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纵向来说,研究贯穿于这三大基本领域中的一切重要的伦理关系。
提供科学的教育伦理理念
教育伦理不仅与培养对象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还与教育工作者个体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王正平提出,结合科学的教育伦理理念,构建一种“自他两利,人人应做,人人能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也能够促进教育工作者成长。“应用性强又有引领性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行为的基础。”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勤认为,教育伦理学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其所从事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还是教师终生追求的神圣事业。
张勤表示,结合师范教育的实践,教育伦理的构建要特别关注如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双方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双方的潜能。关注教师人格的塑造,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更有助于教师职业理想的实现。同时,应让师范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伦理与职业生活是相通的。
王正平认为,师德建设要尊重和调动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把科学的教育伦理理念渗透到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教师发扬高尚师德的良好教育政策、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引导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个人权利与教师责任的关系,铸造教师的“人格长城”。回应师德建设的实践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现代化事业获得迅猛发展,教育伦理总体健康向上,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伦理学关注的新领域。受访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的新型教育伦理学研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表指导,回应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诉求,从根本上为教育事业立德树人、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服务。在王正平看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要从三方面付诸努力。一是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教育伦理思想中的有益资源,使其在教育伦理的实践和研究中发挥独特作用;二是批判地挖掘、汲取国外教育伦理资源,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三是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教师道德培养实践紧密结合,使教育伦理研究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服务。
“高度关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变化,进行深刻的伦理思考,并做出道德评判,这既是教育伦理学的历史使命,也是从事该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责任。”钱焕琦说。
- 上一篇:分析人的身体和人的尊严———再谈生命伦理学
-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伦理学]分析教育伦理学:铸造教
- 近年来,如何解决某些教师道德失范问题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焦点。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正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伦理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加强教育伦理问题的研究既是学科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实践诉求。应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使之更适用于我国...[全文]
- [伦理学]分析人的身体和人的尊严
- 传统医学以救死扶伤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为使命,其道德合理性几乎从未受到质疑。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所从事的干预人的身体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救死扶伤和维护人类健康的范畴,延伸到人工辅助生殖、人工流产、安乐死、人类基因增强、人类克隆等诸多领域,于是其道德合理性就不断受到怀疑和抨击。人们总是在追问和争论 : 这些对人的身体的干预...[全文]
- [伦理学]分析西方伦理学中的三种
- 西方传统伦理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都认为 人类道德活动的最终目的 是 幸福 。但是,对于什么是幸福,幸福与德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却有不同理解,构成了三种迥然有别的幸福论传统。幸福是人追求的最终目标认为人生总有一个最终目标,是古希腊人的基本观念。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种观念,并进一步提出,人生的最终目...[全文]
- [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分析: 以青年榜
- 榜样作为美德伦理学的正面概念,是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具体方面。以青年榜样弱化现象为例,揭露当前青年榜样示范教育弱化效应的现象。围绕着美德伦理学中的榜样概念,探索青年榜样示范教育弱化效应的原因。本文通过结合青年特点和环境变化找出榜样示范教育弱化效应的原因,并给出增强榜样示范教育效应的对策,希望榜样示范教育的作用能够日久弥新。...[全文]
- [伦理学]美剧《复仇》之文学伦理
- 美剧《复仇》 (Revenge) 改编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的复仇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剧名还被译为《基督山女伯爵》。但除了复仇主题没有改变,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及人物关系,都和原著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复仇主体不一样,原著是受害者亲自复仇。而本剧是受害者的女儿代父复仇, 由此布下许多疑团,增加剧情的悬念感。其次,原著复仇主线单一,而本剧则有多条复仇...[全文]
- [伦理学]探究伦理学视野中的社会
- 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虽然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程,但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对它基本的内容的阐述上。因此我们要扩大研究范围,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与隔阂,从多方面的科学视野来观察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文就从伦理学和价值分析学的角度入手, 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讨论。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