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 > 分析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国际法规制

分析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国际法规制

作者2019-03-25 11:16未知

   一、互联网监管引发的人权问题

  互联网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媒介,已成为全面参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和任何其他传统的通讯媒体如以单向信息传输为基础的收音机、电视和印刷出版物等不同的是,网络使得更多的人以便捷廉价的方式交流通讯,消除地域的阻隔,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创造了革命性的影响。具体到人权领域,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一个实现部分人权,消除不平等,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国2010 日发布的关于网络发展状况的政府白皮书也表明了官方立场,认可互联网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强调互联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网络环境中的特殊意义。

  针对不同模式的互联网监管可能引发的人权问题,国际人权法是否能够适用于互联网这一新媒介呢?从一般意义来讲,国际人权法中的法律义务来源于正在逐渐被接受为习惯国际法的《联合人权宣言》和《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人权法适用于数据流动、在线媒体和网络技术是被广泛接受的。国际人权法明确规定保障信息和表达自由不考虑边界或媒介。2012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批准的决议不仅认可了网络对人权的价值,而且明确指出公民线上的权利和线下的权利一样受到保护,不受领土范围和媒介的限制。

  二、互联网监管引发的隐私权争议

  美国斯诺登事件与互联网隐私保护互联网监管引发的隐私权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国家针对互联网通讯所采取的行动,常泛泛地称之为出于保护国家安全或打击恐怖主义的需要,虽然此类目的根据国际人权法也能合法化,但监视经常出于政治而不是安全原因而任意和掩盖地进行使违背国际人权法的规定的。例如,一些国家曾用社交网站,如Facebook 来识别和追踪人权维护者和反对派成员的活动,有时还收集用户名和密码来进入Facebook 的私人通讯。一些国家还正在引进法律或现有的法律,不断加强监控互联网用户的活动和通讯内容,而不提供充分来保障防止滥用现象。2013 年爆发的斯诺登事件正是上述问题的体现,这一事件将互联网隐私权保护推到风口浪尖。

  2013 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基于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的意识,通过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曝光美国棱镜计划。该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 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正式名号为“US - 984XN”。此计划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主要监控10 类信息,包括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美国棱镜计划涉及的信息不仅涉及本国领土内国民的信息,域外的多国多地区也纳入其监控的范围。

  美国先后通过了《爱国者法案》、《国土安全法》、《保护美国法》等多部法律,授权联邦调查局等政府部门对互联网通讯和信息进行监控。因为用户数据例如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活动并不总是存储在用户自身所在的国家里。例如,Facebook 在其隐私条款中称,所有用户必须同意他们的数据被转送和存储在美国。美国2001 年的《爱国者法案》就给予美国政府在使用按这种方式存储的欧洲数据新的权力。美国一方面强调并主张互联网自由,谴责其他国家的网络间谍行为,通过大量立法和强有力的执法活动,强化其国内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其国家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安全局等机构大肆侵害其公民以及非美国公民、外国国家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业等个人或机构的网络信息安全。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棱镜计划,大量获取个人聊天日志、存储的数据、语音通信、文件传输、个人社交网络数据。美国在互联网监管问题上奉行的双重标准引起国际社会对隐私权保护的广泛关注。

  《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二条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七条保障隐私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 条规定: “( 1)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 2) 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这些规定为国家创设了积极和消极的义务。首先,成员国不能限制隐私权除非政府管制是基于合法的目的并且符合程序性要求。其次,要求成员国保护个人信息免受国家或非国家主体非法储存、传输、占有和使用。私人通讯的权利导致了国家需承担全面的义务,确保电子邮件和其他形式的网上通讯确实传递给确定的收件人,不应受到国家机构或第三方的干涉和检查。除个人信息和通讯不受干涉之外,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关于隐私权的一般性评论中补充道: “为了最有效地保护其隐私,每个个人都有权清楚查明是否其个人数据被存在自动化的数据档里,以及何种数据、存储理由。每个个人也都有权查明哪个公共当局或私营个人或机构控制或可能控制着他们的档案。

  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分析

  然而,国际法律规则中规定的隐私保护并不能反映出国家实践。政府对合法目的肆意扩张解释,对程序性要求缩小解释,不断降低标准,导致大范围的互联网监管侵害隐私权。因此,有必要确立进一步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则。

  首先,就获取信息的条件而言,个人网络信息也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隐私权具有对世性,必须加以保障,使之不受任何种类的干涉和攻击。当然,隐私的保护是相对的,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干涉隐私、获取信息。各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有关个人私生活的资料不会落到法律未授权接受、处理和使用这些资料的人手里,并确保这些资料永远不会被用来做不符合公约的事等。

  其次,就信息使用的目的而言。使用互联网信息、开发互联网技术的正当性在于信息使用的目的和宗旨的正当性,而不是盲从于国家竞争、商业竞争等异化的目的。国家应避免将信息通信技术用于与维护国际稳定和安全的宗旨相悖的目的,以免给各国国内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带来不利影响应确保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网络仅用于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及增进人民福祉的目的,并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目标相一致。最后,就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而言,审查其涉及通信监控和截获以及个人数据收集的程序、做法和立法,包括大规模监控、截获和收集方面的程序、做法和立法,以确保充分而有效地履行其按照国际人权法承担的全部义务,维护隐私权。美国被揭露的棱镜计划就是对国际人权法的规定作出不恰当的解释,政府对合法目的肆意扩张解释,对程序性要求缩小解释,不断降低标准,导致大范围的互联网监管侵害隐私权。设立或维护现有的独立有效的国内监督机制,使其能够确保国家通信监控、通信截获以及个人数据收集工作具备适当的透明度并接受问责。

  三、结语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全世界所有人都能使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使得公民更为便捷的实现基本人权,但同时也加强了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监视、截取和数据收集的能力,这可能会侵犯或践踏人权。数字时代产生的大量数据产生更多储存、分析、监管信息的机会,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和互联网监管获取占有这些数据,甚至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秩序为由,拦截过滤部分信息。这些行为均有可能导致公民的基本人权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国家在实施互联网监管的同时,应遵守国际人权法赋予国家的基本义务,保障基本人权不会得到不合理的削减和损害。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国际法]探究残疾人权利的国际法
残疾人权利及残疾人保护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国际法作为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的重要手段,在残疾人权利及其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览国际法在残疾人保护方面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国际法切实推动了世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残疾人所享有的权利,建构了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正确认识。但因为国际法自身特性以及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国际法在保护残疾...[全文]
[国际法]分析审视国际法上的私人
国际法上的私人诉权持续发展给国际法和国际政治带来很多新课题,私人诉权的推进和拓展引致了诉权与主权之间的探究,从国际层面深刻阐述私人诉权,有利于在维护国家主权的背景下梳理国际条约私人执行。 一、私人诉权的本体描述 个人在国际争端机制中的诉讼地位自 1920 年以来没有多大改变, 英国牛津大学世界国际法大师布朗利在《国际法原理》中阐述。但二战的爆发,...[全文]
[国际法]分析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
一、互联网监管引发的人权问题 互联网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媒介,已成为全面参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和任何其他传统的通讯媒体 ( 如以单向信息传输为基础的收音机、电视和印刷出版物等 ) 不同的是,网络使得更多的人以便捷廉价的方式交流通讯,消除地域的阻隔,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创造了革命性的影响。具体到人权领域,互联网已经发...[全文]
[国际法]对于国际法视角下“一带
一、 一路一带 战略提出背景 一路一带 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和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简称,是当今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贯通中国、中亚、南亚、西亚等渔区,连着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2013 年提出了 一路一带 的倡议, 一路一带 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有意愿的国家都可以参与进来。 一路一带 提出正值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程...[全文]
[国际法]探究国家利益与国际法上
一、国家利益 由于国家政治体制、地缘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不同,不同的国家对于国家利益有不同的认识。国际法上关于国家利益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利益观、现实主义的权力利益观、纳入经济利益的新自由主义合作利益观,以及通过观念和社会互动构建的建构主义观念利益观等。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言,国家利益...[全文]
[国际法]分析国际法向何处去?——
国际法是 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 国际关系,所谓国际法律关系本身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国际关系,任何受到国际法调整的国际关系,都是国际法律关系,因而,国际关系学是国际法学的基础。然而,虽然是政治创造了法律,但被创造出来的法律作为新的现实又规定了未来政治的形式。在当前 规则之争 日渐深入到国际法层面的新情势下,从国际法史的视角审视国际关系史对于我们...[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