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学的探究与收获
作者2019-03-25 10:46未知
2016 年12 月14 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电影史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中国电影通史》、《世界电影史》发布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嘉宾主要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中国电影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领导和老师,以及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电影报》《中国电影报道》《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媒体记者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从事电影史研究的悠久传统,从李少白、郑雪来、邢祖文等老一辈学者奠定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到近些年影视所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力可行性研究”和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学科”的编撰,影视所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影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丁亚平研究员的两卷本电影史专著《中国电影通史》和秦喜清研究员的译著《世界电影史》就是影视所电影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次会议可谓大咖云集,多位电影史研究专家、电影学研究者、电影教育研究者借《中国电影通史》和《世界电影史》发布的时机,就电影史学科的建设、电影史、电影教育等主题展开了发言。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从史实、史识、史才开始谈起,讲到电影历史研究者要敢于坐十年冷板凳,电影史研究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而不是一件求热闹、求传播的事情。同时,他还谈到了电影史的新思维,认为传统的电影史注重电影史发展的总体性、大一统,对差异性注重不够,包括改革开放之后的电影叙述。现在所做的电影研究和当时的感受、方法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到今天采用了更多的新方法,掌握了更多的史料,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思考又会有新的认识和史学观的更新。他呼吁整合电影史研究的力量,不断地对电影史进行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郦苏元研究员提出建设电影史学科应该树立起大格局的理念,大格局的理念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接受包容的态度,中国电影史研究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从内容、形式、体例上,还是从范式、理念及方法上,大格局就是说要包容,体现为电影史学研究的多元化。郦苏元还指出,研究电影史最根本的目的是还原历史的真相,需要客观运用史料,尽可能向历史的真相接近。
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站在整个电影史学界的高度,梳理了近年来院校、研究机构及相关学者所做的种种努力。陈山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电影通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总结了其有三点与之前的史学著作不同:一、与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不同,新书涵盖了电影作者史、电影作品史、电影观众、电影理论史,不仅是研究范围的扩大;二、学术难题的攻克,例如《定军山》的认定、“文革”电影、当代电影等;三、文体和结构方面融合了正史和个人史的法。史料、史实、史体,融合统一。延伸阅读、电影片目、电影年表都是最新的,保证了通史的完整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也肯定丁亚平所著的上下两册的《中国电影通史》是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电影史研究的优良传统的出色传承。他认为此著对当下电影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题有了深层的解读与突破,对电影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念有了清晰的辨识,是继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之后的一项最重要的电影史著作,有着重大的史学意义。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认为此会发布的丁亚平的这部厚重的史学著作《中国电影通史》和戈梅里等人合著的《世界电影史》,不只是电影史,也是电影史学的著作,因为里面有电影史研究的方法和新的理念。北京师范大学陈晓云教授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史学研究者的敬意,肯定了史学研究者所依赖的扎实、踏实的学术精神。陈晓云从教学的角度,认为《中国电影通史》和《世界电影史》有着作为教材的重大意义和参考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也充分肯定了《中国电影通史》《世界电影史》的研究与出版价值,认为在丁亚平著作中对电影史方法和史观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认为,新世纪以来,内容太多太丰富,而且又遭遇了从经典电影到大电影的无限扩大,电影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复杂时代,甚至会遭遇电影的终结问题,这里有制片、产业、政治的影响,或者电影作者的、电影群体的、电影现象的作用等等,角度非常丰富,因此电影的通史面临重要挑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谈到了电影史中所暗含的者的个性,他说对于任何一个电影史学者都会有一个特别的心路历程,由发表的渴望到把自己的精神、个性、气质融贯在学术之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历史研究室副主任李镇副研究员区分了电影史、电影史学、电影史学史三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做电影史研究与其他学术研究最大的不同,首先是对影像的依赖,对史料的依赖,这需要个人极大的投入。他肯定了《中国电影通史》对史学探索和史料挖掘上取得的成果和贡献。
电影史学研究是电影学科的基础,推动史学研究有利于电影学科的长远发展,知史观今,电影史对当代电影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照作用。
- 上一篇:解析一个人的中国史
- 下一篇:从历史中总结政治得失——浅析钱穆及其代表著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中国通史]清末留学欧美运动的缘起
- 在清末以留学日本为主的大潮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留学欧美的活动。自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首批公派留美幼童和随后的福建船政学堂派学生留欧之后,到清末新政之前,没有派遣较大规模的学生留学欧美。随着清末新政时期鼓励留学政策的颁布,留学欧美也再度兴起,成为清末留学大潮的一部分,而欧美留学生则成为晚清中国留学大潮中文化学术水平非常优秀的群体。 一、早期留...[全文]
- [中国通史]浅议中国通史革命发生的
- 观 中国通史 以来,革命在中国,好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少年来,革命在中国都是一个泛化的概念,陈胜吴广式的农民造反,似乎也是革命。而且一说革命,就是底层造反,起义,战争,混乱,然后颠覆统治者。这样泛化意义上的革命,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在中国,所有人似乎都有答案。这个答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革命就来了。 但是,在...[全文]
- [中国通史]史底层关怀的几点领悟毕
- 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对历史的记载与传承经历了由结绳记事的物传到话语表达的言传,再到文字发明后文传的过程;步入现代社会,录音笔和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对历史的记录又增加了音传和像传。但就记录面而言,自阶级社会以来,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被记录的历史大都是统治阶层、社会精英和政治方面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则较少关注,有之也多为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全文]
- [中国通史]“三女戏”的思想文化根
- 一、三女戏的生物学根源 在远古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人类有感于被杀动物血流不止,血尽而亡,于是联想到血与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关联,血不仅可以赋予生命,同时血液中还寄存着生物体中难以捉摸的一种灵魂{论文就找博学论文原创论文网},灵魂的散失就意味着躯体即生命力的丧失。著名宗教学家爱德华.泰勒先生认为:最初的灵魂观念的出现就是人类从自身的生理心...[全文]
- [中国通史]近代湘西历史研究不足之
- 关于近代湘西历史诸方面研究情况的介绍可以见到近代湘西历史研究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专门问题研究得到了不断深入,但是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上述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现在 中国通史毕业论文 作者就来给大家讲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范围比较狭窄.近代湘西的历史范围无论从历史延续性还是从地理关联性上看都不是指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全文]
- [中国通史]近代政治史军事研究湘西
- 史学理论毕业论文方面关于近代湘西的研究,有很多,现在 中国通史毕业论文 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其中的一个方面: 近代政治史、军事史研究比较集中,湘西抗战研究成为重点.代表性的成果如辛亥时期湘西史研究,主要有印盛威的《湘西护国战争浅探》(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向国双的《论湘西护国之役的天时地利论文范文》(怀化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王继年的《论护...[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