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 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建构
作者2019-08-12 17:46未知
如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是“五四”开启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乃至经济发展的新的历程。但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五四已经作古, 它已经无可挽回地与当今的社会生活拉开了距离。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了解到特别是近些年来, 由于社会各界对国学的高度热情, 曾经以“反传统”为文化标签的五四新文学遭到了相当程度的冷遇。它不像传统文学各种“诗词大会”“成语大赛”那样受到追捧, 也不像当代文学时不时在国际上获奖的那般热闹, 甚至都不像它本身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儒学”猛烈批判时那样获得足够的关注。我们不得不承认, 现代文学正在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然而这对于现代文学本身而言, 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当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阶段的时候, 必然要回望自己的传统和历史, 寻找自己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五四新文学来说, 它本身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碰撞中顺势而生的。在一百年后的今天, 当新文学也已经足够沉淀为一种传统的时候, 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它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的位置?又或者说, 今天的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在这个背景下, 王富仁先生提出了“新国学”的理论构想, 认为“‘新国学’不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不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发表指导方向, 也不是一个新的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的旗帜和口号, 而只是有关中国学术的观念。它是在我们固有的‘国学’这个学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使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中国学术现状而对之做出的新的定义。”[4]按照王富仁的说法, 现有“国学”定义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认为五四以后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化, 特别是由陈独秀、李大钊开其端的“中国现代革命文化”, 以鲁迅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现代社会文化”, 由从事外国文化的翻译、介绍和研究的学者与教授创造出来的“中国现代学院文化”都没有被包含进来。而这些文化, 在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沉淀之后, 理应成为“国学”的一部分。这是“新国学”最基本也最核心的观点。
王富仁“新国学”的提出, 曾经引起不小的争议。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王富仁先生在当下环境里为现代文学谋一条出路的妥协, 在根本上牺牲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不可否认, 王富仁对新国学的建构, 一定蕴含着他对新文学名归何处的深层思考, 但如果说构建“新国学”的体系仅仅只是为了让新文学“名正言顺”, 那实在是对王富仁先生提出“新国学”一个太大的误解。作为一个曾经在鲁迅研究上取得过重大突破的研究者, 先生的学术勇气和先锋意识是有目共睹的。他提倡将五四纳入“新国学”的范畴, 绝不是一种退让, 而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思考。“现代”与“传统”是否只有在相互对立的情况下才能显现出各自的价值?显然不是, 相反, 很可能只有在一种共生的环境下才能更加凸显二者各自的意义。新文学以来的“现代”只有在古典文学的“传统”对照之下, 才得以成立。没有西学, 何谓国学?没有传统, 何来现代?事实上, “国学”就是“国学”, “国学”不分新旧, 它是一个整体, 但它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循环的整体, 王富仁提出的“新国学”, 就是提醒我们注意“国学”这个体系本身的动态性和循环性。如果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旧”, 那么传统文化也会变得孤立和狭隘起来, 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活力。相反, 如果过于强调五四的“新”, 那么五四这一起点同样也显得孤立化, 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土壤和根系, 因此, 传统和现代是一对相互构成的关系, 传统文化、传统文学和新文化、新文学也是一对相互构成的关系。这种构成性, 就是“新国学”, 就是王富仁想要强调的“新国学”之“新”。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因此, “新国学”的提出非但没有消除文学的现代性, 而且还搭建了一种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学术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里, 我们才能看到传统建构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一个传统的形成可能需要上千年的历史, 但这几千年的时间也是一年一年、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累积起来的, 如果一百年的五四新文学新文化在今天不能被容纳, 那么传统的构建、国学的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王富仁先声夺人, 率先提出“新国学”的深刻含义正在于此。距离王富仁“新国学”的提出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围绕“新国学”的讨论仍在继续, 与“新国学”相关的杂志、研究机构也仍然在继续致力丰富和实践这个理论。但一个显在的事实是, 今天大部分致力于“新国学”理论建构和实践的仍然是现代文学研究者, 传统国学的研究者似乎并不热情, 更不用提被王富仁先生纳入“新国学”范围的数学、自然科学这些学科了, 它们是否认同自己是“新国学”?这些问题目前来看仍然是不够明朗的, 许多难点还有待深化。但一个观点的提出、一个理论构架的搭建, 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我们对“新国学”的理解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对它的实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学, 总是要在不同的阶段留下它的印迹和影响的, 总是要在不同的阶段散发出自己永恒的魅力的。五四这个点是历史的选择, 它叠加着几个世纪的重量, 正因为如此现代文学才逐渐形成了既不同于外国文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自己的样子。今天, 现代文学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 五四也在正越来越成为历史,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解它、铭记它、传承它, 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也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再次谈起五四的重要原因。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传统与现代:五四新文学的双重价值
- 下一篇:海外学者对五四运动研究的主要成果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