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五四反传统的歧义性
作者2019-08-09 17:47未知
自从林毓生的全盘性反传统 观点传到国内以后, 原有的一些持相似观点的学者似乎找到了知音, 五四运动是全盘性反传统的观点很快在国内学界流传开来。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认为这实为对传统的一种误解, 至少也是不准确的理解, 是五四运动后部分学者、政界人士和当时的参与者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解释和回忆中形成的偏差, 这种认识“一开始便是带着不承认一切的倾向”, “将婴儿和浴汤一起倒出去” 。反传统者言语看似激烈, 但他们自身却没有摆脱传统, 在相当多的方面甚至还成为传统的载体。根据郑大华的研究, 反传统的种种困难, 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反儒批孔者自身是传统的载体, 没有也无法脱离传统;第二, 反儒批孔者所使用最多和最得心应手的武器还是他们最熟悉的传统;第三, 反儒批孔者对西学的理解受中国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第四, 反儒批孔者既要学习西方, 拥抱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 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恋于传统的价值, 无法完全从传统的网络中冲破出来;第五, 反儒批孔者为了更深刻地批判传统, 也在发掘传统, 整理传统。郑大华的分析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反儒批孔者的心理, 可谓有理有据。中国传统的复杂性在于它既包含历史沿袭和沉积的一面, 也有不受人任意割舍的一面, 传统内部的某些活的精神已经在长期的历史中孕育于人的言行, 沉淀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它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五四批儒者如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尽管大都出洋留过学, 接受过西洋现代教育, 但他们最熟悉的还是儒学, 因为这才是他们从小接触并深深烙于心底的东西, 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其影响和制约。因为了解深, 批判才会透彻, 所以他们的反传统言论最值得人深思。
根据许纪霖的研究, 五四反传统的现实屏障有四个:“虔诚仿效西方与发现西方破产的冲突;全盘实现西化与西学多元选择的冲突;理智接受西方与情感向东方的冲突;实现民族救亡与文化出现真空的冲突。” 许纪霖的矛盾分析法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这实为“创造新文化的急迫历史需求与新文化创造所必需的历史前提不成熟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 (五四时期随着政局动荡的加剧, 这种矛盾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并不断刺激着五四学人, 使他们在困惑中摇摆不前, 也使五四反传统表现出多歧的复杂性。张灏看到了反传统者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五四知识分子诅咒宗教, 反对偶象;另一方面, 他们却极需偶象和信念来满足他们内心的饥渴;一方面, 他们主张面对现实, ‘研究问题’, 同时他们又急于找到一种主义, 可以给他们一个简单而‘一网打尽’的答案, 逃避时代问题的复杂性。” 张灏的分析精辟入理, 不仅体现了五四时期学人的心态, 而且也反映了现今人们的困惑, 可以说, 自中西文化交流以来, 这种矛盾一直存在, 并且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 “他们面对着艰难的时代, 既然感觉传统文化无法应对, 就难免把期待一股脑儿寄托在西方, 希望在西方找到一枝神棒, 一种仙丹, 神棒一挥, 仙丹一吃, 中国的苦难和问题都可烟消云散。”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 很少有人能耐下心来进行细致的梳理, 干脆以暴制暴, 大棒一挥, 仙丹一吃, 这实为面对矛盾的矛盾心理, 表现出反传统者的传统情节。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反传统者反儒批孔的武器也有相当部分是传统的, 如儒学异端, 诸子百家学说等, 只要他们认为有用, 都拿来当作批判的武器, 如吴虞批判儒家礼教, 使用的相当一部分都是传统思想, 包括老庄道家, 魏晋玄学, 明末李贽思想等。吴虞曾反复强调自己攻击儒学的言词“都是我们古之人所讲的, 不是我杜撰的” 。这体现了吴虞批判传统的传统延续性。反传统者的思维方式也是传统的, 张灏所说的“一网打尽”的方式按照林毓生说法, 还是有传统的影子, “主张根本解决的方法仍是传统中借思想文化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正本清源的方法” 。反传统者的另一个武器是西学, 西方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学说都是他们的武器, 但他们在使用这些西学理念时仍然跳不出传统的框架, 以科学为例, 由于受传统“道高于器”思维的影响, 五四学人理解的科学并非具体的自然科学, 而是一种方法论, 即科学主义, 根据郭颖颐的研究, 中国的科学主义主要有两种形态:“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和唯物论的科学主义, 前者主要是自由主义者的, 后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 在近代中国这两种科学主义方式都试图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重建一种涵盖一切的信仰, 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和宇宙的范畴。这样一来, 具体的科学知识, 科学的最初价值反倒被忽视, 所谓科学成为一种涵盖各个文化层面, 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论, 最后甚至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价值体系, 科学的启蒙价值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进入了一种似曾相识的误区。新文化派的这种批儒的差异性, 除了上述所说的生活经历, 还有在实际中他们思想对手的不同以及各自的学术继承, 反传统者联盟内部的差异程度绝不亚于同孔教派的分歧。五四的多歧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的学派, 而且存在于同一学派内部的各个分支。具体探讨这些差异, 不仅具有学理上的价值, 政治意义也非同一般。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往下走, 五四的意义远非常规课本中所描述的那么简单, 这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学术上, 伦理和文化交流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反传统者表面上反传统, 实际上却变相的促进了传统的发展和现代性的研究以及多元化倾向, 如反传统的批判理性、主张根本解决的方法、反传统所借用的资源诸子学、佛学等都是传统的, 这体现着传统具有不受束缚的开放性。正如胡适所说:“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 在消极的一方面是反对盲从, 反对调和, 在积极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功夫” 。胡适的话语暗含两层含义, 批判传统和整理发掘传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进而他又提出了一套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来胡适又提出了自己的十六字方针:“研究学问, 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 (12) , 寻求从传统中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此基础上, 胡适先后对先秦诸子学、红楼梦、禅宗、墨学等展开研究, 促进了传统学术的现代化。与胡适相同, 鲁迅对传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近代小说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从胡适、鲁迅等研究传统的成绩可以看出, 五四学人以反传统为出发点而研究传统, 反倒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的现代化, 并开启了以多元主义视角审视传统、理解传统的先河。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那些昙花一现的青年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 下一篇:“五四新文学”一点难求, 巨星满天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