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昙花一现的青年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作者2019-08-09 17:44未知
一是郭钦光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 导致肺病加重而呕血病故。郭钦光原名郭书鹏, 广东文昌人。曾就读于家乡的罗峰小学和广东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夏天, 在儿子刚满一岁的时候, 郭钦光远赴京城求学,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他是一名不畏强暴、舍生忘死的爱国学生, 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苦志力学、砥节砺行、沉默寡言, 谈起国事来却滔滔不绝, 尤其是说到近代以来中国政局腐败和惨遭列强入侵蹂躏时, “辄奋眦欲裂、慷慨激昂、悲愤不已”。
五四运动时, 郭钦光正患较重的肺病, 但运动爆发后, 他不顾同学们劝阻, 积极投身其中, 抱病参加了5月3日夜的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集会、5月4日的天安门集会、随后的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
关于郭钦光之死, 当时的报道尤为动情:“四日之役, 奋袂先行, 见当局下令逮捕学生, 愤然大痛, 呕血盈斗。至法国医院, 已有不起势。时有人告以卖国贼之狼狈相, 尚能大笑以答。乃太息曰, 国家濒危, 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 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日政府待我留学诸君之事, 不图乃见于生斯长斯之祖国, 事可知矣。因益呕血。延至七日, 溘然遽逝。英年仅二十有四。时距君兄之卒, 亦仅二年。君早失怙, 中复丧兄, 老母在堂, 遗嫠在室, 孩雏在抱, 伤心惨目, 有非生人所忍闻。求仁得仁, 君或无恨。然国贼不死, 山东不复。君之目, 是终不瞑也。”
1919年5月4日, 北京大学示威游行的队伍向天安门进发
历史上对郭钦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 导致肺病加重, 呕血而死;二是由于在火烧赵家楼的行动中, 遭到曹汝霖家人和军警殴打, 受伤而死。笔者认为, 第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一些著名的“五四”人物亲历记都表明, 在火烧赵家楼和痛打章宗祥时, 在场的军警受命保持中立并维持秩序, 均处于旁观状态, 并未动手殴打学生。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郭钦光因遭受殴打受伤而死的说法呢?据笔者考证, 这或许源于当时学生们的一种斗争策略。例如, 五四运动游行示威总指挥、执笔起草“五四运动宣言”并提出“外争主权, 内惩国贼”口号的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 在1930年前后的口述文章《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中, 对郭钦光的死因作了如下追忆:当时被打的章宗祥时时有死耗之传闻, 刚巧北大有一位同学叫郭钦光, 在这个时候死了, 他本来是有肺病的, 在“五四”那一天, 大约因为跑得太用力, 吐血加重, 不久便死了。当时大家怕章宗祥与我们打官司, 所以狄君武同学提议, 就说郭钦光乃是在“五四”那一天被曹家人打伤至死的。
毫无疑问, 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应该批判, 爱国学生的正义运动应该肯定, 其所采用的斗争策略也应该历史地看待和理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脸谱化地描绘历史。而且无论是哪种死因, 都不能改变郭钦光的烈士身份。1995年, 民政部追认郭钦光为革命烈士。北京大学亦于1998年5月4日将郭钦光的英名补刻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二是徐曰哲由于酷日奔驰、连日演讲、忧劳成疾而病故。徐曰哲是江西吉水人, 出身官宦人家, 系前沪海道尹徐元诰之子。五四运动爆发之时, 徐曰哲年仅20岁, 是清华大学高等科的学生。他天资聪颖、人品正端, 在校数年, 屡列最优等, 而且为人和蔼可亲、慷慨好义, 同学数百, 莫不友善。徐曰哲还担任了青年学生们主办的进步刊物《清华周刊》的记者, 在各种进步活动中十分活跃,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被誉为“完全是一优秀之新青年也, 有国家栋梁之资格”。
在学生罢课斗争中, 徐曰哲连日前往北京顺治门 (今宣武门) 至西直门一带演讲, 酷日奔驰, 热心救国, 劳累过度, 且感风寒, 忧劳成疾, 于5月22日在清华医院病故。
三是周瑞琦由于忧国积愤, 留下爱国遗书, 投河自尽。周瑞琦是广西灵川人, 于五四运动前十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 平日孝顺友善, 讲求节义。
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是“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 内惩国贼”, 周瑞琦眼见这些目标难以实现, 为激励学生与北洋政府誓死抗争, 愤而投水, 殉义而死, 并以北大学长的身份为学友们留下一封爱国遗书:
大学诸学友并转学界诸君鉴:
鲜民之生, 不如死之久矣。琦毕业以来, 十年不出庭户, 罔知世事。近知和会遽停, 外交又大失败, 我真不知死所矣。五中悲愤欲裂, 不知所云。青岛乃圣人发祥之地, 乃吾国华, 又用武必要之港。要塞一失, 门户洞开, 何以能国。我闻得诸君开会力争, 决一死以作诸君之气。勉为一语, 为诸君及国人告:“此次毋再贻讥五分钟热心是幸”, 余不多言。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思想革命
- 下一篇:分析五四反传统的歧义性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