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作者2019-08-05 10:29未知
跟据社会结构理论来了解苏联解体, 我们可从意识形态角度去剖析。基于此, 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中的因果关系, 我们可从其表现形式、危害机制及支持力量几方面展开。
一、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在苏联解体中, 历史虚无主义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尽管其丑态百出, 但无非集中表现于, 否定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共历史, 通过各种手段来抹黑、攻击领袖人物。
(一) 否定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共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十月革命。具体来说, 20世纪80年代, 历史虚无主义攻击列宁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在大肆歪曲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中, 抹黑十月革命。在否定列宁的正确领导的同时, 否定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其中, 典型的人物是亚·齐普科。他站在错误立场, 了《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该文发表于苏联《科学与生活》, 其影响极其恶劣。该文认为, 十月革命是俄国激进主义的产物, 它中断了俄国历史的正常进程。对此, 有学者指出, “此文表面上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实则否定十月革命, 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当然, 历史并非如亚·齐普科所说那样。十月革命虽然是一场武装起义, 但反动势力作鸟兽散, 根本没有负隅顽抗。正因为反动势力苟且偷生, 没有出现血流成河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 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是以一种较为和平的方式取得的。”这一点, 或许可用一事实印证。攻下冬宫后, 波罗的海舰队中央委员会委员霍尔文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德宾科报告了武装行动的损失情况。他说:武装行动中“死5名水兵、1名士兵, 伤多人。”
除少量的人员伤亡外, 破坏情况也很轻微。据伯努瓦记述:“从亚历山大花园的那头开始, 熟悉的景象依然如同昔日, 看不到任何战斗的痕迹……我本以为我会看到破坏殆尽、冒着黑烟的一片废墟, 但是, 感谢上帝, 整座皇宫远远望去, 从皇宫的正门到价值连城的爱尔米塔什, 仍和以前一样, 一片巍峨、坚固、不可动摇的景象。”约翰·里德在第一时间出了关于攻打冬宫的报道, 也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 他的《震撼世界的10天》也记录了和伯努瓦一致的情况。“没有大规模的战斗, 没有激烈的巷战, 没有重大的人员伤亡, 没有一切都变成废墟的瓦砾的破坏。所有的当事人和目击者都证实了这件事, 就连《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也只是笼统地使用了‘结集’、‘包围’、‘占领’这些军事术语。说十月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较为和平的方式取得的, 一点也不为过, 这也恰恰表明了十月革命在苏联发生的迫切性和成功的必然性。”这些资料都说明了, 并非如历史虚无主义所渲染的那样, 十月革命是一场血腥和暴力的革命。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当然, 只要是革命, 就会有流血。十月革命之所以没有遭遇反动势力的负隅顽抗, 正是因为十月革命是人民的选择,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虚无主义渲染十月革命的血腥和暴力, 只能说明历史虚无主义罔顾历史事实, 暴露其颠倒是非的真实面目。
历史虚无主义既否定十月革命, 又歪曲苏联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 歪曲1918年一例行骗案, 由此造谣苏联实行“共产共妻”社会制度。这次行骗案的经过是, 无政府主义者赫瓦多夫, 出于敛财的目的, 假借政府名义散布《俄罗斯处女和妻子公有化令》。在审判赫瓦多夫过程中, 法官们对性的认识产生了争论, 直接影响了对赫瓦多夫的公正审判。这次闹剧在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下, 一度成为仇视社会主义政权者的口实。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着名的英国作家戈尔别尔特·韦尔斯特意向列宁求证事件真相, 列宁斩钉截铁地告诉韦尔斯, 共产主义政权从未发布类似的文件, 也从没有这样的命令, 这完全是栽赃陷害。随着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的侵蚀加深, 本来已成为定论的历史事件, 又成为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混淆视听的工具。
(二) 全盘否定斯大林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否定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共历史, 而且全盘否定斯大林。一般来说,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共二十大会议是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标志。如果说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否定斯大林开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那么全面否定斯大林则得逞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具体地说, 赫鲁晓夫时期, 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 着重否定斯大林个人以及渲染斯大林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但是,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 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 已经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斯大林在位时期, 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列宁的艰辛探索, 斯大林大胆实践, 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和工业的全民化。尤其值得强调的是, 在斯大林的英明领导下, 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更为难得的是, 取得卫国战争伟大胜利后不久, 苏联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正是因为如此, 历史虚无主义狡黠地意识到, 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其前提条件是否定斯大林及其斯大林领导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 其切入点是斯大林在位时期所做出的一些错误决策, 尤其是针对其中的“大清洗”运动。他们的主要手段是, 肆意夸大“大清洗”运动的错误和受害者数量。
我们承认, 斯大林当年确实有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嫌疑, 酿成了“大清洗”的错误。对于“大清洗”运动中受害者数量, 1957年苏共中央7月全会认为, “在1937-1938年共逮捕了约150万人, 被迫害至死的人数为681692人”;“1963年初, 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提出了更具体的数字是1372329人”;根据俄罗斯1992年第2期《国家档案》公布的资料, 1937-1938年被枪杀的政治犯人数为681692人;2000年俄罗斯学者泽姆斯科夫引用解密后的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资料, 指出“在1937-1938年因反革命罪被判刑的为1575259人”。
如果说, 以上数据来源于苏联官方与俄罗斯官方, 那么不妨比较一下英国史学家罗伯特·康奎斯特采用的数据。在《大恐怖》中, 康奎斯特认为:“1936-1938年的大恐怖, 至少有600万人被捕者, 300万人被处死, 200万人被埋葬在集中营”。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兹·布热津斯基所采用的数据。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中, 兹·布热津斯基认为, “斯大林造成了不少于2000万人, 可能甚至超过2500万人的死亡。在这一总数中, 单就1937-1938年期间, 有100万人被枪决, 另有200万人死于劳改营。在20年代后期斯大林掌权后的前几年还有100万人被处决。”后来, 号称戈尔巴乔夫精神教父的雅科夫列夫认为, “大清洗”运动“有4100万人被判刑, 又说有2000多万人是斯大林镇压的牺牲者”。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对于“大清洗”运动中受害者人数, 比较中可以看出, 如果说苏联官方与俄罗斯官方的数据只是十万级, 则英国史学家罗伯特·康奎斯特采用的数据则拔高至百万级, 而苏联历史虚无主义者将数据夸大到千万级。这样, 历史虚无主义无限地抹黑斯大林。发展到极端时, 历史虚无主义将斯大林妖魔化, 将其与希特勒相提并论。
(三) 抹黑苏共创始人列宁
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彻底否定苏共历史, 利用列宁当时对德国帝国主义的策略性做法, 抹黑苏联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列宁。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列宁的主要表现是造谣“列宁是德国间谍”。
为准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造谣的事实, 先简要回顾列宁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世界性战争。这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党支持参与战争, 而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则反对战争。随着国内斗争的激烈,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管了政权。这样, 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的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摆在列宁面前的大问题是, 革命向何处去。其时, 身在瑞士的列宁渴望尽快返回俄国来引导革命。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由于一战的原因, 列宁返回俄国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是通过德国, 经瑞典、芬兰回国。困难是, 德国当时是俄国的交战国, 德国不会给他回国的机会。二是取道法国, 然后渡海到英国, 再从海上返回俄国。俄国与英法是协约国, 但俄国执政者肯定阻挠列宁回国闹革命, 英法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借道给列宁这样一个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人。在列宁着急万分的情况下, 事情有了转机。当时, “俄国参加世界大战这一行动迫使德国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有一个时期, 东方战线上的德军超过了西方战线) , 使德国有遭到失败的危险。凯撒 (德意志帝国皇帝的称号) 企图同沙皇缔结单独和约, 但没有成功。”[6]德国当时出于国家利益需要和军事战略考虑, 急需缓解东线战事, 同意协助列宁乘坐由德国安排的“密封列车”回国。列宁出于战略需要, 接受了德国的安排与支持。回国后的列宁, 不负众望地成为了布尔什维克的运动领袖。在他的带领下, 提出了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四月提纲》, 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主张。正因为此, 以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领袖克伦斯基等人则指控列宁是德国派来的间谍。
对历史虚无主义造谣“列宁是德国的间谍”的谬论, 本来不值得过多地驳斥。这里简要分析一下, 以正视听。对于指控列宁“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主张, 如果不是忽视列宁出于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政权的策略, 就是造谣。至于由列宁承认德国强加给苏联人民的《布列斯特和约》, 造谣“列宁是德国的间谍”的谬论, 如果不是诬陷, 就是忽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国际国内险峻形势。当时, 苏联面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帝国主义阵营的共同进攻, 内部有高尔察克、邓尼金等反动武装的威胁。当时的困境可以从1918年3月召开的俄共 (布) 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看出:“鉴于我们没有军队, 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 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 即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 代表大会认为, 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苛刻和极屈辱的和约。”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论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下一篇:分析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机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