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走向“再造民国”其原因分析
作者2019-07-24 18:14未知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造就了中华民国,然而,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得知孙中山后来否定了武人把持的民国政权,却主张再造民国,其原因何在?这只能通过孙中山的革命痕迹,解开这一疑团。袁世凯去世后,北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武人轮流玩弄中央政权,内讧耗尽了他们的大部资源,使其逐步走向分裂,趋于衰亡。而南方国民党因其势单力薄,一直处于政权边缘,无法进入政治核心层,更不容许其公开活动,所以,只好暗中活动,对抗北京政府。袁世凯帝制失败,府院之争两败俱伤,张勋复辟丑剧短暂上演,皖系段祺瑞玩弄权术,窃取国务总理之职,逼走总统黎元洪,进而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引出护法运动。贯穿民国北京政府始终的是直、奉、皖三派互不统属,连年争战,结果北洋体系元气大伤。与此相反,南方等各实力派不承认北京政府,则另辟蹊径,借助孙中山的威望,获取政治资源,增强自身实力,以避免被北洋集团吞并。1917年7月8日至17日,孙中山偕同廖仲恺、章太炎等以护法为名率领海军南下,到达广州,主动避开北京政府的国会阻挠,抛开常规法律议程,邀请离京南下议员,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护法政府,于10月将其改组成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担任大元帅职。
1919年10月,孙中山再次整顿党务,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使党套上中国国民的花环,加强党的革命性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将党的革命活动再次由隐蔽公之于众。1921年4月4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总统,成立广州革命政府,意在明目张胆地与民国北京政府相抗。孙中山就职大总统后,便进行他梦想已久的北伐,不料北伐中途,部将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只好中止北伐。然而,随着孙中山革命力量的壮大,拥护他的军阀认为身处险境,为了自保,南方及西南军阀大搞联省自治,排挤孙中山势力,以望和平统一全国,但他们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后遭孙中山粤军挫败。孙中山本因自身革命力量弱小,无法改造武人,反多次被武人奚落,遂变得十分痛恨武人,觉得武人控制的民国北京政府并非他理想的民国。于是,革命理念逐渐有所改变,革命思想日益激进,欲以加强党的力量,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养精蓄锐,再次精心准备北伐,消灭武人,取得全国一统。自此,南方革命势力有了新的起色,革命火种越烧越旺。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在中华革命党筹建之际,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就已发生深刻变化,觉得仅仅利用督抚革命,只能获得暂时的革命光复,并不能彻底消除专制集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强权政治,实现他的三民主义,而只能使革命循环反复,军阀割据局势更加严重。如果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出另一种强权势力,通过武力革命铲除异己,然后建立完全属于自己掌控的革命政权。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所以,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总章》中,发出了以党造国的革命理念。然而,在他随后的革命活动中,中华革命党的表现却未能如他所愿,党员也没有达到对他绝对服从,更谈不上进行集中领导,只有少数的追随者伴其左右,国民党的组织反而更加涣散,革命预设任重而道远。在这种不利的斗争环境中,国民党只好在群雄争霸的缝隙间苦苦挣扎,而孙中山以党造国的计划受阻后,他也并未放弃武力消灭军阀的念头,仍在四处奔波,利用北洋内讧,进行对他们分化离间,到处游说倾向革命或欲以利用革命招牌的非北洋嫡系军阀,采取远攻而近交的策略,积极准备北伐。
欧战与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社会各界备受鼓舞,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启蒙思潮不断涌入,一向不喜谈政治的国人却对政治也表现得十分热忱,如反对帝国主义、阶级斗争、革命、劳工神圣、剥削与打倒军阀等政治话语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整个社会表现得十分狂热,对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与民主政制的建设信心十足。十月革命后,苏俄谋求远东利益,想与中国建交,便使用外交欺骗手段,愚弄中国民众。苏俄代表加拉罕曾向中国发表一通声明书,表示愿将帝俄政府与中国所订不平等条约一律废弃。这一声明发表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全国极其振奋,对苏俄产生一种狂热与崇拜心理。中国知识阶层对苏俄产生幻想,表现出友好姿态。他们认为,苏俄劳工政府确实比帝俄政府好,很愿意接受苏俄好意,与他们携手共进,无奈把持中央权柄的北京政府识破苏俄计谋,限于受列强条约体系束缚,不愿接受苏俄声明。苏俄则积极扶持中国亲苏派,帮助中国组建革命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离弃北京政府,与南方孙中山取得联系,渐渐博得孙中山与国民党人的好感,双方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苏俄极表愿意支持孙中山重新组建革命政党,消灭武人政权,重光民国法统,使孙中山也渐渐有了联俄的打算。苏俄虽不曾从孙中山身上得到实际好处,但中国国民党与苏俄亲近的情形已很明确。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正当孙中山在黑暗中摸索出路之时,他从苏俄与中国的工农运动身上看到了革命的曙光,遂接受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再一次整顿党务,进行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1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首先宣布发表国民党的改组,并在大会演讲中反复强调用国民党的力量来改造国家,实现以党造国进而以党治国的宏伟目标;其次,他确定了联俄容共政策,走上师俄道路,试图在苏俄与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将国民党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像布尔什维党那样高度组织化纪律化集权化的革命政党,并依靠这支组织高度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中国革命,改造中国,革掉民国北京政府的命,结束武人的统治,然后国民党再创建一个新型的民国即由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发表再造民国的革命任务,进而使中国走上以党治国的民主宪政道路。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我国农民起义并不具备反封建性浅析
- 下一篇:分析在不平等条约之下耆英坎坷的命运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