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近现代史 > 探究武汉美食小吃品种发展背景

探究武汉美食小吃品种发展背景

作者2019-07-23 15:32未知
  本文是一篇近代历史论文,主要是讲述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小吃发展背景,尤其是扬名全国的“过早”小吃。希望这篇文章既能让大家对武汉美食发展有所了解,并且爱上武汉美食小吃。
  
  武汉的小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 就出现了“甜麻花、酥撒子、蜜糖糕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武汉出现了众多“节令小吃”, 如春饼,大麦粥,粽子,九黄饼。到了明清时期,“武汉小吃不断充实新品种,又推出了谈炎记水饺”.而20世纪以来, 武汉小吃则有了迅速的发展,数量增多,品种繁杂,口味各异。董宏献曾在20世纪90年代对武汉的传统小吃做过统计, 品种竟达“二百多种”
  
  历史论文中说起武汉的小吃,可谓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池莉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道:“哪个城市比得上武汉?光是过早,来,我们只数有点名堂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 蔡林记的热干面, 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 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洑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过个早,面窝,糍粑,欢喜坨,酥饺,油核糍,糯米鸡,一样吃一个,好吃啊!”
  
  在如此繁多的汉味小吃中, 笔者试以热干面、豆皮、鱼糊粉、鸭脖作为四大小吃, 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出发, 先从纵向来探讨其源流, 发掘其内涵, 再从横向比较各自的发展现况, 展望其发展。>>>>历史论文:21世纪市场经济下劳模文化转变探究
  
  历史论文中提到武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城市,具有“江汉汇通、桥贯南北”,“楚风汉韵、兼容并包”的地域特征, 也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其中既包括名列全国十大菜系之一的鄂菜, 也包括风味各异的小吃。了解武汉小吃更多内容,可以到58博学论文网。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