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近现代史 > 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和民主权的联系

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和民主权的联系

作者2019-07-22 17:29未知
  孙中山先生在分析西方代议政体弊端的塞拙上,提出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等四项直接民权。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认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保障和实现人民主权原则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论和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困瑰。 
  
  民权是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在阐述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时,必须对民权概念加以说明。在孙中山的话语系统中,民权有多种含义,是与民主、人权等概念相混用的: 
  
  1)民权是人民的政治力量。大凡有团体有组织的众人就叫做民。什么是权呢?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把民同权合拢起来说,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 
  
  2)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 
  
  3)民权便是政权。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 
  
  4)民权与君权相对,由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管理政治,为众人办事。夫民权者,谓政治上之权力完全在民,非操诸少数武人或官僚之手。 
  
  5)民权具体体现为四种权力。何为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  
  
  6)孙中山在对卢梭的思想进行评述时,将民权等同于人权。卢梭《民约论》中所说民权是由天赋的言论,本是和历史上进化的道理相冲突,所以反对民权的人便拿他那种没有根据的言论来做口实。其实,卢梭所指的是天赋人权。民权与人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权是群体概念,人权则侧重于单个的人。 
  
  由上可知,在以上对民权的各种解释中,孙中山把民权作为人民管理政治的解释时,其民权之含义是与民主的词根含义电人民进行统治相一致,而且在其思想体系中,也是将民权等同于民主,如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换句话说,在共和政体下,就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特别是在分析西方民权问题时,孙中山将民权与西方的民主概念相等同,这主要表现在阐释直接民权和间接民权时,他将直接民权等同于直接民主,间接民权等同于间接民主。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孙中山在其思想体系中主要是将民权作为民主的代名词,泛指人民享有各种权利,尤其是指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政治权利。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的各派思想家一直提倡民权,并用民权来指人民的各种政治权利,所以孙中山也沿用了民权这一说法,用以指代民主。 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孙中山在分析民权的基础上,主张人民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之所以提倡直接民权,主要是出于对西方代议政治弊端的认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代议政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存在着种种缺陷,突出表现为议员及由议员组成的群体角色的两难。议员一方面有着自己的局部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代表全体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很难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再加上对议员监督措施不够严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就会存在民选的议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现象,并由此所引发出人民怎样控制议员,使他们更好地代表人民,而不致利用被委托的权力来谋取私利等等问题。孙中山看到了西方代议政治出现的问题,多次强调不能照搬欧美的代议政治,并在《民权主义》演讲中详细阐释了代议制:照现在世界上民权顶发达的国家讲,人民在政治上是占什么地位呢?得到了多少民权呢?就最近一百多年来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民被选成议员之后,在议会中可以管国事。凡是国家的大事,都要由议会通过,才能执行;如果在议会没有通过,便不能行。这种政体叫做‘代议政体’,所谓‘议会政治’。但是成立了这种代议政体以后,民权是否算得充分发达呢?在代议政体没有成立之先,欧美人民争民权,以为得到了代议政体便算是无上的民权。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