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的影响
作者2019-07-22 17:27未知
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清王朝军队节节失利,使之丧失了许多国家利益。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发现庚子之变以后,民族危机和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趋严重。为适应日益高涨的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清王朝军队开始了强弱兴替的演化过程,其军制变化呈现出由封建化逐渐向近代化演变的趋势。而在这场变革中,获益最大且有成效的当属北洋军阀的头目袁世凯。他一手编练创建的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在历史上起着反动作用,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袁世凯军事改革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应有的地位。
袁世凯认为,清王朝原有军队腐化,不具备国家机器的职能。他说:中国军政废弛,匪伊朝夕,其弊端之尤著者,在于营制不一、操法不齐、器械参差、号令歧异。为将者不习谋略,为兵者半属惰游,平时而心志不相孚,临阵而臂指不相使。聚同乌合,散同瓦解。而当时清军的状况是:
一、原有军队腐化,形同虚设
八旗是清入关前原有的军队,始建于满洲户口编制上,是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但是入关后迅速腐败,1673年三藩事件发生时,八旗几乎不能打仗。清军入关后,新招募的汉人军队绿营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取代了八旗,处于冲锋陷阵的地位,但不久也没落了。
雍正八年以后,开始招募乡军和防军,绿营形同虚设,到鸦片战争时,已经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滋事,全无纪律。八旗、绿营的蜕化,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武装力量在当权后的优越条件下必然走向衰落的一种现象,他们既不能对外御辱,也无力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于是清政府不得不依赖汉族地主武装湘军、淮军。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虽然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维护清廷统治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本身的缺点却给了他们致命的打击。《光绪政要》中关于清朝的军事作如下描述:军需如故;勇额日缺,上浮开,下折扣,百弊丛生,各营员皆以钻谋为能事,不以韬矜为实政,是兵官先不知战,安望教民以战,同属一军,而此营与彼营之器不同,前膛后膛,但期备数,德制奥制,并作一家,攻守之法,又沿旧习,湘楚各军,尚有以大旗刀矛为战具者。这是清军的如实。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清军既不能御辱于外,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更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二、外患促使国内有识之士觉醒,练兵呼声日高
第一次鸦片战争败北,朝野震动,中国传统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清廷曾经提出了一些加强国防的设想,要求沿海各省制造精良耐用的战船火炮,加强海防。但是清王朝却并没有采取什么重要措施,也拒绝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军事改革只是空谈而已。
光绪二十一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骤起,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战争的失败,卖国条约的签订,完全暴露了清政府及李鸿章集团过去所办军备的腐朽性和中国海军陆军的不堪一击,朝野上下得出湘淮窳敝不可用的结论。同时,战争的失败也给中华民族以极大的刺激,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如梁启超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战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提出了众多的挽救民族危亡、要求变法的政治改革方案,而在众多方案中,改革军事、练兵自强则是共同的,创建一支新式军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同时中外臣工也条陈时务,主张采用西法,创练新军。
此间,最为活跃的就是袁世凯。
1、军队编制由单一制向多兵种协同作战转变。袁世凯从士兵的选募着手,严格挑选,以保证军队质量,并采用新式武器。新军一改湘军、淮军以营为单位的单一作战体系,在营的基础上仿照西方军队,内设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层层节制;在兵种上,除步兵外,还有炮队、马队、工程、辎重等,多种兵协同作战,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2、世兵制向义务兵制过渡。清初八旗兵、绿营兵都有兵藉,世代相袭,是世袭兵制。湘军开始,改暂兵制,袁世凯军队也是如此,并充分发挥其效能。暂兵制的长处就是军队能随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挑选素质优异的人员入伍,可以不断吸收社会有生力量,军队时刻处在生生不息的运动发展状态,这对于保持军队旺盛的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大有益处。袁世凯还在原来常备兵的基础上增设了续备兵、后备兵制,这就保证了兵源,避免了乌合之众,这也是后来义务兵役制的开端。同时,在军官的选拔方面,摒弃了军官出自行伍的旧制,废除武举而采用了新式的武备学堂培养将官,且在军官中实行优胜劣汰,保证了军官队伍的年轻化。本文是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3、改善军队的后备后勤体制:新军有粮油局、军械局、军医局。1906年,陆军部队全国后勤编制作出具体规定,中国军队近代后勤体制日臻完善,这样,就使封建化军队开始向近代化军队过渡。而这期间,袁世凯的军队可谓是遥遥领先。他的装备早已从刀矛箭斧等冷兵器和旧式火器向新式枪炮过渡;军队也采用新式训练法,并且执行彻底,还建立了近代军事学校,聘请洋员教习。
不可否认,袁世凯的军事改革,代表了清王朝统治者的利益,即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而是应该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判断。我们可以说,袁世凯的军事改革是进步的,特别是他在军事改革中提倡的兴学育才的主张,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以及建立新式近代化的中国军事制度,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正视他的功绩和不足,正确认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问题。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鸦片战争的正面影响研究报告
- 下一篇: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和民主权的联系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