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形势下古代文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六大
作者2019-03-25 09:43未知
当前,全国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更是一个软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研究,古代文学教学应对学生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问题导向思维、融合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重点培养,使学生走出校园之前就具有较好的思维和发展能力,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或其他行业的优秀劳动者。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史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指出每个朝代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分析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这就是运用辩证法。同时,教师在剖析每位作家作品的优缺点时,同样会结合他们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等进行辩证科学的分析概括,这同样需要辩证思维。
例如,分析韩愈的时候,既要对其诗文创作成就给予充分肯定,阐明其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领袖式人物,其作品数量之巨,质量之高,还要对其诗歌及散文具有的奇崛、晦涩、难懂的一面进行批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对其人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条分缕析,结合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阐明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哪一位作家,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以及自身性格特点的影响,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所缺憾。教师应教会学生以辩证的方法分析每一个朝代、每一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缺憾。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文学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剖析,阐明当前文学创作的得失,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多次思辨训练逐步达到理想的高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此前的文学事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应将每个朝代或每个阶段的文学成果和创作特色与其他阶段、其他朝代的文学成果和创作特色联系起来,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朝代或一个阶段文学创作成果的主要特点。
我们常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做出这样的分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就是一种系统性思维,它从整体上把握、关照、理性分析中国文学史的脉络,得出一个朝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成果。
例如,人们常常将“词”作为宋代的标志性成果。原因就在于它较之于唐代及唐前时期以及宋代以后各朝代的文学创作,其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了最为显著的成果,是最为靓丽的一笔。尽管宋代在诗歌创作成果上非常丰硕,诗人较唐代更多,诗歌数量更是唐代的五倍以上,且精品亦俯拾皆是。但从总体而言,宋代还是以其新兴的文学样式——“词”为最重要的代表。这个结论正是通过系统思维得出来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前的社会步入崭新的时代,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思路更丰富、更灵活,以避免步入封闭思维的死胡同。关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在古代文学教育中通过启发性教学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尽可能多的启发和拓展。
例如,讲述王维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结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让学生思考王维为何会具有这样的特色。具有这样特色的诗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和怎样的才华。一步步的引导之后,学生得出结论:王维诗歌具有鲜明的“诗中有画”的特色,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绘画才能,其巧妙的艺术构思正是其独特的绘画技艺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来的结果。另外,王维被称为“诗佛”,学生推理和大胆思考,最后得出因王维信奉儒、佛(释)、道三教而以佛(释)、儒教为主,故其诗歌中不仅常弥漫着佛家清空之气,就连自己的字也干脆称为“摩诘”,可见其对于佛教情思之笃深。
又如,分析李白诗歌的时候必定将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简要地总结为“豪放飘逸”,而其原因何在呢?古代文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李白的更多作品,或者对其所有作品以及其性格特征等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从中得出李白诗歌具有此种特色之原因。李白的作诗天赋和其乐观豁达、恃才傲物的性格特征是促成他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李白一生的遭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一位极具才华的诗人应当如何做才能够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好施展,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而不至于成为令人悲叹的历史人物呢?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做,才能避免李白等诗人所具有的各种令人扼腕的遗憾,使自身在学校里得到更好成长,走向社会之后能如鱼得水,尽情施展自身才华,更好地为国为民和为社会服务呢?通过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敏锐,善于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善于分析事情的方方面面,善于根据实际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和答案,使事情和工作能向好的方面发展,让教师放心、人民放心、国家放心、社会放心。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应用形象思维,又要应用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古代文学教师应当在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古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大量分析古代的诗歌、词作、戏曲作品、小说作品。而要分析好这些作品,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一读到唐代李绅的《悯农诗》,我们头脑中就应展现出一位老农顶着烈日在农田里种田的生动场景。读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就应当勾勒出一位诗人在庐山前仰视那冒着水汽的飞流直下的瀑布的壮美情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古代文学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分析每篇作品中蕴含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对于一些画面较为完整的作品,教师还可让学生用素描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通过日积月累的大量训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大有裨益。
其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因为许多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散文类作品尤其如此。例如,分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不能只靠形象思维,学生要通过抽象思维分析欧阳修的“醉翁”心态、具有的性格特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对于苏轼作品的理解,不仅要通过形象思维分析大量作品,将他所构筑的一幅幅美妙画卷展现在脑海中,还要通过抽象思维,对苏轼一生坎坷不平遭遇进行深入的哲理思考,以得出其因恃才放旷,最终引来牢狱之灾的性格特征,及其保持乐观精神而视生死如平常事的独特精神面目和思想感情。而具有此类精神,还是由于其身上具有的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杂糅交叠的结果。通过这样理论性的抽象逻辑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典型和文学作品。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导向思维
世界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杂然物。因此,对于世界的认识,应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分析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步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把握。当前,问题导向思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刘云山指出,“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
综观古代文学教学,笔者认为,问题教学应当可以常态式运用和训练。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无论哪一位作家,无论哪一部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作家性格特征、文学流派、群众接受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刘禹锡和刘宗元二人同样是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为何两人的作品风格有所不同?通过问题导向思维和深入研究,学生可知主要是由于性格原因和遭际轻重不同才导致的差异。类似的问题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俯拾即是。
因此,古代文学教学要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使问题导向成为每一位学生的日常喜好和惯性思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善于发现问题,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问题导向思维的训练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营养,以促使他们自身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成为善问、善思、善解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大学生。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融合创新思维
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又是由于人类的不断继承创新而发展的。因此,培养大学生融合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可以说,哪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融合创新思想,哪一国家就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勇享尊者地位。有人可能会问,古代文学教学中怎么会有创新思维呢?事实上,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不仅讲述中国古代文学史,还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史,因为古代文学内容包罗万象,文、史、哲、管理等知识更是难解难分。
因此,融合创新思维应该说是充盈其中的。例如,任何一个朝代在其灭亡之后,其文化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下一个朝代,而新的朝代大多会对前一朝代的文化等进行继承和创新,以使新朝代的文化与文学得到有特色的更加繁荣的发展。又如,隋代尽管只有短短的37 年,但却成为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朝代。唐代不少文人继承了这个朝代浮艳萎靡的文风,但一些文人则仅继承其形式上的特色,而对其内容进行大胆革新,增加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思想特质。特别是初唐的陈子昂等人在文学理论上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文人起而拥之,最终促进唐诗刚健雄壮的风骨得以形成。
事实上,这就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或者说是融合之后的创新。就唐代而言,这种创新是非常明显的,不仅在形式上将古体诗改造成了格律严整的近体诗即律诗,还将诗歌创作的内容范围进行极力扩展,使唐诗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引以为豪的文学样式。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古代文学教师应当在朝代之间、师承与发展之间、同时代人的相互影响之间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了解他们传承了什么,融合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创新了什么。只有有意识、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严谨、科学,并由此而逐渐种下融合和创新的思维基因,为以后从事其他工作筑牢不甘人后、勇于创新的当代最宝贵的精神基础。
总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播好知识,还要培育好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问题导向思维、融合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古典情怀做现代事业,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既定的教学目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史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指出每个朝代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分析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这就是运用辩证法。同时,教师在剖析每位作家作品的优缺点时,同样会结合他们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等进行辩证科学的分析概括,这同样需要辩证思维。
例如,分析韩愈的时候,既要对其诗文创作成就给予充分肯定,阐明其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领袖式人物,其作品数量之巨,质量之高,还要对其诗歌及散文具有的奇崛、晦涩、难懂的一面进行批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对其人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条分缕析,结合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阐明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哪一位作家,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以及自身性格特点的影响,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所缺憾。教师应教会学生以辩证的方法分析每一个朝代、每一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缺憾。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文学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剖析,阐明当前文学创作的得失,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多次思辨训练逐步达到理想的高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此前的文学事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应将每个朝代或每个阶段的文学成果和创作特色与其他阶段、其他朝代的文学成果和创作特色联系起来,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朝代或一个阶段文学创作成果的主要特点。
我们常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做出这样的分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就是一种系统性思维,它从整体上把握、关照、理性分析中国文学史的脉络,得出一个朝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成果。
例如,人们常常将“词”作为宋代的标志性成果。原因就在于它较之于唐代及唐前时期以及宋代以后各朝代的文学创作,其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了最为显著的成果,是最为靓丽的一笔。尽管宋代在诗歌创作成果上非常丰硕,诗人较唐代更多,诗歌数量更是唐代的五倍以上,且精品亦俯拾皆是。但从总体而言,宋代还是以其新兴的文学样式——“词”为最重要的代表。这个结论正是通过系统思维得出来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前的社会步入崭新的时代,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思路更丰富、更灵活,以避免步入封闭思维的死胡同。关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在古代文学教育中通过启发性教学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尽可能多的启发和拓展。
例如,讲述王维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结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让学生思考王维为何会具有这样的特色。具有这样特色的诗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和怎样的才华。一步步的引导之后,学生得出结论:王维诗歌具有鲜明的“诗中有画”的特色,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绘画才能,其巧妙的艺术构思正是其独特的绘画技艺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来的结果。另外,王维被称为“诗佛”,学生推理和大胆思考,最后得出因王维信奉儒、佛(释)、道三教而以佛(释)、儒教为主,故其诗歌中不仅常弥漫着佛家清空之气,就连自己的字也干脆称为“摩诘”,可见其对于佛教情思之笃深。
又如,分析李白诗歌的时候必定将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简要地总结为“豪放飘逸”,而其原因何在呢?古代文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李白的更多作品,或者对其所有作品以及其性格特征等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从中得出李白诗歌具有此种特色之原因。李白的作诗天赋和其乐观豁达、恃才傲物的性格特征是促成他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李白一生的遭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一位极具才华的诗人应当如何做才能够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好施展,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而不至于成为令人悲叹的历史人物呢?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做,才能避免李白等诗人所具有的各种令人扼腕的遗憾,使自身在学校里得到更好成长,走向社会之后能如鱼得水,尽情施展自身才华,更好地为国为民和为社会服务呢?通过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敏锐,善于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善于分析事情的方方面面,善于根据实际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和答案,使事情和工作能向好的方面发展,让教师放心、人民放心、国家放心、社会放心。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应用形象思维,又要应用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古代文学教师应当在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古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大量分析古代的诗歌、词作、戏曲作品、小说作品。而要分析好这些作品,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一读到唐代李绅的《悯农诗》,我们头脑中就应展现出一位老农顶着烈日在农田里种田的生动场景。读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就应当勾勒出一位诗人在庐山前仰视那冒着水汽的飞流直下的瀑布的壮美情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古代文学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分析每篇作品中蕴含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对于一些画面较为完整的作品,教师还可让学生用素描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通过日积月累的大量训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大有裨益。
其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因为许多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散文类作品尤其如此。例如,分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不能只靠形象思维,学生要通过抽象思维分析欧阳修的“醉翁”心态、具有的性格特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对于苏轼作品的理解,不仅要通过形象思维分析大量作品,将他所构筑的一幅幅美妙画卷展现在脑海中,还要通过抽象思维,对苏轼一生坎坷不平遭遇进行深入的哲理思考,以得出其因恃才放旷,最终引来牢狱之灾的性格特征,及其保持乐观精神而视生死如平常事的独特精神面目和思想感情。而具有此类精神,还是由于其身上具有的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杂糅交叠的结果。通过这样理论性的抽象逻辑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典型和文学作品。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导向思维
世界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杂然物。因此,对于世界的认识,应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分析存在的各类问题,逐步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把握。当前,问题导向思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刘云山指出,“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
综观古代文学教学,笔者认为,问题教学应当可以常态式运用和训练。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无论哪一位作家,无论哪一部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作家性格特征、文学流派、群众接受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刘禹锡和刘宗元二人同样是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为何两人的作品风格有所不同?通过问题导向思维和深入研究,学生可知主要是由于性格原因和遭际轻重不同才导致的差异。类似的问题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俯拾即是。
因此,古代文学教学要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使问题导向成为每一位学生的日常喜好和惯性思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善于发现问题,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问题导向思维的训练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营养,以促使他们自身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成为善问、善思、善解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大学生。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融合创新思维
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又是由于人类的不断继承创新而发展的。因此,培养大学生融合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可以说,哪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融合创新思想,哪一国家就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勇享尊者地位。有人可能会问,古代文学教学中怎么会有创新思维呢?事实上,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不仅讲述中国古代文学史,还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史,因为古代文学内容包罗万象,文、史、哲、管理等知识更是难解难分。
因此,融合创新思维应该说是充盈其中的。例如,任何一个朝代在其灭亡之后,其文化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下一个朝代,而新的朝代大多会对前一朝代的文化等进行继承和创新,以使新朝代的文化与文学得到有特色的更加繁荣的发展。又如,隋代尽管只有短短的37 年,但却成为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朝代。唐代不少文人继承了这个朝代浮艳萎靡的文风,但一些文人则仅继承其形式上的特色,而对其内容进行大胆革新,增加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思想特质。特别是初唐的陈子昂等人在文学理论上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文人起而拥之,最终促进唐诗刚健雄壮的风骨得以形成。
事实上,这就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或者说是融合之后的创新。就唐代而言,这种创新是非常明显的,不仅在形式上将古体诗改造成了格律严整的近体诗即律诗,还将诗歌创作的内容范围进行极力扩展,使唐诗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引以为豪的文学样式。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古代文学教师应当在朝代之间、师承与发展之间、同时代人的相互影响之间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了解他们传承了什么,融合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创新了什么。只有有意识、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严谨、科学,并由此而逐渐种下融合和创新的思维基因,为以后从事其他工作筑牢不甘人后、勇于创新的当代最宝贵的精神基础。
总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播好知识,还要培育好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问题导向思维、融合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古典情怀做现代事业,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既定的教学目的。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刘禹锡
-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 迁谪(或谓贬谪)文学究竟始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注:或以为源于《周易》、《春秋》,或以为起于《诗经小雅四月》,又或谓当从屈原始,严格意义上的迁谪文学当以后说为是。),但以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迁谪诗人,则是众所公认的。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穷守志,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迁谪诗人树立...[全文]
-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德
-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范文:德宏傣语《傣汉词典》及其一词二形 根据2010年的人口统计结果,我国共有傣族人口126万,以西双版纳、德宏两地分布最为集中,使用的傣语方言分别为西双版纳傣语和德宏傣语。近二十年来,两大方言的傣汉、汉傣词典陆续出版。西双版纳傣语方面,《傣汉词典》《傣仂汉词典》分别于2002年、2004年出版,《汉傣词典》于2007年出版;德宏傣语方面,《汉傣...[全文]
-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论《逍
- 古代文学毕业 论文 范文:庄子关于自由问题比较集中地论述于《逍遥游》一篇。何谓逍遥?魏晋玄学家郭象认为逍遥是: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郭象认为庄子的逍遥是指万物虽然形体的大小、觉悟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每个个体能够顺其本性、安于本命,便是逍遥。依照郭象的观点来看,万物的存在样式...[全文]
-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跨媒介传播探究
- 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象征,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地位时,应尤为重视古代文学的传播。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形式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为古代文学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打破了媒介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本 毕业论文 指出...[全文]
- [古代文学]忏悔意识在古代文学中的
- 忏悔意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发展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无论是在道德标准层面还是在超越层面,它都发挥着很强的推动性作用。因为忏悔意识的历史非常久远,内容也非常丰富,所以忏悔意识也会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我们以两种表现模式具体说明。具体内容见如下 毕业论文 : (一)忏悔意识在道德方面的重要体现 忏悔意识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就说明主体没能达到伦...[全文]
- [古代文学]忏悔意识在我国古代文学
- 忏悔意识在我国文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常常出现在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当中,且忏悔的社会群体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这种忏悔意识具有促进文学发展的作用。根据笔者对古代文人性格的分析和研究,把他们的忏悔意识一共分为了三种类型:第一种:过度忧国的忏悔意识;第二种:荣辱感的忏悔意识;第三种:性格矛盾的忏悔意识。 拥有这几种性格特征的文人会通过不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