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 > 探讨“马”在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探讨“马”在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作者2019-03-25 09:43未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早已退出了大多数人的视线,但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马都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文学作品中更是不乏对马的描述与抒情。有关的成语举不胜举,例如马到成功、老马识途、龙马精神、汗马功劳……对于的分类甚至详细到了以颜色命名,比如黄色的马叫,枣红色的马叫,黑色的马叫,赤色的马叫”……历史上一个个英雄骑宝马,宝马衬英雄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西楚霸王项羽的乌骓,吕布的赤兔,刘备的的卢”……蒙学读本《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六畜中人们将排在第一,可见人类对马的情感不一般。下面,就些许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来感受的意象。

  一、以马喻德才

  在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里,《说卦传》中解释: “乾为天,……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良马,刚健有力老马,喻人年老资深受敬重瘠马,即瘦马,精干驳马,斑驳出众,均为之特性。那句炎黄子孙耳熟能详的话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性刚健,而马为行健者,故乾为马。古人向来惜墨如金,而在此一连用四个来解释第一卦卦,不得不引人思索感悟。其卦在开篇的《经文》便指出: “元亨,利牝马之贞,其《彖传》中言: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牝马即是母马,而公马则是牡马,为什么说是牝马之贞母马有一种独有的特质,就是忠贞不二,它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质,就是有原则性的顺从公马,非常符合地坤的柔顺,它的顺从并非盲目的,而牛则是盲目的顺从,故而说象牝马而不是其他动物。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人们将优秀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了一段历史,名字叫燕昭王求士燕昭王复国求贤,是说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在即位后,采用郭隗的建议,通过广招贤才、虚心求教,终于实现了复国雪耻的理想。郭隗向燕昭王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君主欲以千金之资求得千里马,三年不能得,身边一侍从主动请缨,花费五百金买下了一匹死掉的千里马,君王大怒,侍从回答:“死马且买之五百金,何况于活马天下人必定知道君王能识千里马,自此何愁无马?”于是不过一年,这个君王便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自比为那匹抛砖引玉的死马,燕昭王从这个故事得到启发,为隗筑宫而师之,由此得到了一大批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士争凑燕,燕昭王得以实现夙愿。

  二、以马表哀叹

  《诗经》中常用的比兴艺术手法,历来为后人所学习,以彼物比此物在《诗经·周南·卷耳》一诗中,便是通过马儿的展示自己的”: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是一首女子思念征夫的诗,其构思十分精巧,从第二章开始,诗人不直接思妇思夫,却想象在外的丈夫是如何思念家中的妻子,第二、三、四章通过马儿的虺隤玄黄,着力表现征夫其劳役之苦,强自宽而欲不能宽。

  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言: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是说国家的运行合于道,百姓悠哉悠哉驱战马以耕种国家的运行不合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致使其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千百年来,岂止是春秋无义战”? 马革裹尸,人与马,一样的生命,一样的逝去。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用胯下坐骥来展示心情,倘若作者感到愉悦舒畅,必定策马奔腾,唐代诗人孟郊在两次落地之后,于46 岁那年进士及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马蹄疾三字酣畅淋漓的展现自己的得意之情。同样,如果作者内心苦闷压抑,那么胯下的马儿也是有灵性的,和主人一起或进或退。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自己欲实现心中的美政理想,但由于小人的谗言与君王的多变,使自己蒙受冤屈,他发出心中的悲愤强音: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内心的极端苦闷,骑着马儿走在长满兰草的水边,跑上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休息。《离骚》的后半部分极其浪漫诡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神奇莫测的画面,重华陈词上下求索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无果而终,近尾出,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连马儿也留恋,蜷曲身子,频频回顾,不肯前进,更何况是屈原那难以割舍的对宗国的眷恋,对楚怀王的惦念,不忘欲返。尽管望舒先驱、飞廉奔属丰隆乘云瑶象为车,但最终陪伴自己的,还是那匹没有神话色彩的马。

  唐代诗人李贺( 790 - 816) ,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一首首不可多得的佳品,其间的组诗《马诗》,共有二十三首,从各个方面或赞叹,或慨叹。其中有这样的两首: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四)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五)

  中唐李贺生活的年代,虽距安史之乱”( 755 - 762) 已过去三十余年,但社会依旧藩镇割据,战事频频。

  第四首《马诗》气势雄伟,语言晓畅,马的命途多舛,瘦骨二字,哀凉倍增。尽管如此,已经骨瘦如柴的千里马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渴望用武之地。第五首《马诗》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之阔,正可一马当先,唯待知遇名主。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两首诗皆以马自喻,以表己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袭来。虽生逢用人之时,然不遇求才之主。唐代许多的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宁愿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然而终究壮志难酬。无独有偶,与李贺同时代的韩愈( 768 - 824) ,其文《马说》更是借千里马的遭遇在为整个时代的沧海遗珠不平。生不逢时,不遇伯乐,千里马终将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以马唤自由

  自由一词,历来为古今中外所追求向往,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首脍炙人口的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果说雄鹰展翅给我们勾勒出空中的自由,海阔鱼跃让我们感受到水中的自由,那么要形容地面上的自由,则非马莫属,试想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乘骐骥以驰骋兮,那是何等的奔放!

  用马儿象征自由,呼唤自由,早在先秦庄子之时,便将其上升至精神层面,提高到哲学范畴。庄子一生试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的精神自由。《庄子·外篇·马蹄》对其做出了诠释。马儿龁草饮水,翘足而陆,自由自在,保持着固有的真性,以此隐喻人的自然天性。然而就是遇上了伯乐,被打上印记,剪除长毛,削去蹄甲,戴上笼头,再被驱赶奔跑,完全损害其本性。

  古代将马视为神马,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便有天马的一席之地。1969 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的青铜器艺术品———马踏飞燕,令人叫绝。中国的艺术家没有给马安上生硬的翅膀,却展现给人们一只凌云飞驰的天马,使人能够感知天马行空这个成语。

  中华民族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中原的农耕民族还是西北的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在生产与生活中都有马的伴随。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对马的记录无不折射着国人的追求,民族的精神,纵使时代如何发展,马所留下的价值,所给予的启迪将延绵不绝。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刘禹锡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 迁谪(或谓贬谪)文学究竟始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注:或以为源于《周易》、《春秋》,或以为起于《诗经小雅四月》,又或谓当从屈原始,严格意义上的迁谪文学当以后说为是。),但以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迁谪诗人,则是众所公认的。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穷守志,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迁谪诗人树立...[全文]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德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范文:德宏傣语《傣汉词典》及其一词二形 根据2010年的人口统计结果,我国共有傣族人口126万,以西双版纳、德宏两地分布最为集中,使用的傣语方言分别为西双版纳傣语和德宏傣语。近二十年来,两大方言的傣汉、汉傣词典陆续出版。西双版纳傣语方面,《傣汉词典》《傣仂汉词典》分别于2002年、2004年出版,《汉傣词典》于2007年出版;德宏傣语方面,《汉傣...[全文]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论《逍
古代文学毕业 论文 范文:庄子关于自由问题比较集中地论述于《逍遥游》一篇。何谓逍遥?魏晋玄学家郭象认为逍遥是: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郭象认为庄子的逍遥是指万物虽然形体的大小、觉悟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每个个体能够顺其本性、安于本命,便是逍遥。依照郭象的观点来看,万物的存在样式...[全文]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跨媒介传播探究
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象征,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地位时,应尤为重视古代文学的传播。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形式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为古代文学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打破了媒介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本 毕业论文 指出...[全文]
[古代文学]忏悔意识在古代文学中的
忏悔意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发展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无论是在道德标准层面还是在超越层面,它都发挥着很强的推动性作用。因为忏悔意识的历史非常久远,内容也非常丰富,所以忏悔意识也会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我们以两种表现模式具体说明。具体内容见如下 毕业论文 : (一)忏悔意识在道德方面的重要体现 忏悔意识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就说明主体没能达到伦...[全文]
[古代文学]忏悔意识在我国古代文学
忏悔意识在我国文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常常出现在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当中,且忏悔的社会群体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这种忏悔意识具有促进文学发展的作用。根据笔者对古代文人性格的分析和研究,把他们的忏悔意识一共分为了三种类型:第一种:过度忧国的忏悔意识;第二种:荣辱感的忏悔意识;第三种:性格矛盾的忏悔意识。 拥有这几种性格特征的文人会通过不同...[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