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中国通史 > 每天都可以品味一点的中国史

每天都可以品味一点的中国史

作者2019-03-25 10:44未知
这本课堂版的钱穆《中国通史》,真是中国历史的入门最佳选择。它不厚,4 卷本的书,亲你能读完么?其次,它靠谱,钱先生这本书没考证之过程,只有结论,准备做论文却苦于没有题目的亲,完全可以闭着眼睛划一段自取啊。再次,非常好读,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家长们为啥要让孩子上名校,而且一定要上名校?因为在名校可以亲炙名师。如果可以穿越,我想穿越到春秋时代,跟随孔子,只要老师在,无论是田野,还是溪水边,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智识上的抚慰。也曾想穿越到古希腊去见见苏格拉底,但是我不会希腊语,不过在雅典街上看苏格拉底拉着路人聊天,脑补一下:一个老头对着一个蠢萌的小年轻侃侃而谈的样子,一定非常有趣啊。
  托现代科技的福,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许多名师的讲座视频,如果视频技术早发明几十年就好了,如此,尽管时空相隔,今人亦能领略传说中那些民国衣冠的风采。而香港的叶龙先生就幸运多了,他是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的学生。而我们的幸运则是,叶龙先生将其当年听课的笔记整理出版,让吾等后学可以通过其讲课笔记,亲近大师。
  “旧”大师是真正名师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寄托了钱先生的家国情怀,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然而,因为时代关系,《国史大纲》对于普通读者,有相当难度。而这本课堂版的《中国通史》,则平易近人多了,生僻字少,古文少,全是大白话,重点是,没那么厚。市面上流行的几种《中国通史》中,钱穆的《国史大纲》与吕思勉《中国通史》对读者要求略高。50 万字起步,行文半文半白,且用词严谨,信息量太大,习惯了轻阅读的初学者并不适合。个人建议如果想培养对国史的兴趣,最好从课堂版的《中国通史》开始,然后是吕思勉的《中国政治制度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兴趣继续下去的,可以啃一下吕思勉的《读史札记》。
  钱穆先生在新亚讲中国史时,听讲的学生水平大约与今日的高中生程度相当,要让这些孩子能够切身体会历史的温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钱先生的讲稿一共60 篇,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时代,一口气讲到民国。讲义中重于对历代得失的分析,其中有一些与常见教材书内容相左的观点,比如:隋朝很富有,却很短命。这些“常识”外的意外应该才是真实的历史吧。因为活得越久,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按照应该如何如何来运转的。
  我们的另一个“常识”是,钱穆很“旧”。事实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是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个现代人。不能因为人家热爱历史,因为人家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就强行脑补钱穆是一个食古不化的nut(原意“坚果”,俚语意为“木讷的人”)。真相是钱穆先生对生活要求很高:“今日人之生活已无情趣,人可以不讲艺术,但至少要有情味,能懂得吃穿的好坏⋯⋯我钱某讲历史是告诉大家何处有一盆香花,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此之谓也。”
  爱或恨,两种读史态度
  以前,我们从课本学习批评历史,要批评地继承。可是既然都批判了,还有必要继承吗?我一直很困惑。不论是厚古薄今,或是厚今薄古,是对生活或对人生都缺乏感性认知的理论派(键盘侠),同样是人类,我们去憎恨或挑剔另一个时空的已经作古的人,是不是很奇怪?我们现在活得不好,固然他们有那么一丢丢责任,但问题难道不是主要在我们自己身上么?就因为我们批评他们比我们努力改变世界实在是省力太多了。而他们永远无法为自己申辩。我们可以自矜,可以得意,可以推卸责任,可以继续做骄傲的鸵鸟。
  世道运转的动力,究竟来自于爱,抑或是恨?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又或者是因爱生恨,或黑着黑着黑出了感情?我想我们做学问,或者读书,还是存一点善良比较好,迷信地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怀着批评挑剔来对待历史,用后见之明来显示自己的智识优越感,其实蛮幼稚的。相较于钱先生讲课的时代,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简单的爱恨,在几十年后,也会变得可笑。世道轮回,报应不爽。
  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学历史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变得自大,更不是要用死记硬背的知识炫耀,而是让自己生活得有情趣,如果条件不够,那也要过上有情味的生活。刷朋友圈的心灵鸡汤,读时尚杂志的明星教你怎么过,或者看宫斗戏学历史,日子过得很快,每天学点中国通史,日子一样可以过得美滋滋。可乐汉堡薯片可以让我们获得愉悦,醇厚的中式正餐和花雕老酒,则不但提供饱腹感和幸福感,还能提升品位和智识。
  钱先生的通史,比其他大家的优势不仅仅是史事考订的扎实、温情的态度、平正中直的点评,他最厉害的是,能把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做通史最难的就是融会贯通,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甄别真伪,剔除旁枝,这需要对史事熟悉,同时更需要高明的剪接能力,就像电影工作者把单个镜头连缀成戏。最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在讲述的时候,保持最大的克制,从不以炫耀自己读书为乐事,他的作品中,没有特别花哨的修饰,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对钱穆先生及其学术的评论,从来不缺。他如今也成为任人凭吊的历史一景,与中国文化一起,成为一抹游魂。这是因为在这个轻浮的认知时代里,大众的审美口味变坏了,平实温厚,端庄凝重,同样是一抹游魂,任人轻贱。这不是钱先生及其作品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时代生病了。这本课堂版的钱穆《中国通史》,真是中国历史的入门最佳选择。它不厚,4 卷本的书,亲你能读完么?其次,它靠谱,钱先生这本书没考证之过程,只有结论,准备做论文却苦于没有题目的亲,完全可以闭着眼睛划一段自取啊。再次,非常好读,比《国史大纲》好读10086 倍。这本我们每天都可以读一点的《中国通史》,可以体会到钱先生对后学的期待,对自己事业的执著,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专业与贡献。钱穆先生就像他笔下的兰花一样,希望爱美之人可以登堂入室,采撷之,赏玩之,努力让自己也变成一株兰花。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中国通史]清末留学欧美运动的缘起
在清末以留学日本为主的大潮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留学欧美的活动。自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首批公派留美幼童和随后的福建船政学堂派学生留欧之后,到清末新政之前,没有派遣较大规模的学生留学欧美。随着清末新政时期鼓励留学政策的颁布,留学欧美也再度兴起,成为清末留学大潮的一部分,而欧美留学生则成为晚清中国留学大潮中文化学术水平非常优秀的群体。 一、早期留...[全文]
[中国通史]浅议中国通史革命发生的
观 中国通史 以来,革命在中国,好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少年来,革命在中国都是一个泛化的概念,陈胜吴广式的农民造反,似乎也是革命。而且一说革命,就是底层造反,起义,战争,混乱,然后颠覆统治者。这样泛化意义上的革命,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在中国,所有人似乎都有答案。这个答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革命就来了。 但是,在...[全文]
[中国通史]史底层关怀的几点领悟毕
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对历史的记载与传承经历了由结绳记事的物传到话语表达的言传,再到文字发明后文传的过程;步入现代社会,录音笔和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对历史的记录又增加了音传和像传。但就记录面而言,自阶级社会以来,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被记录的历史大都是统治阶层、社会精英和政治方面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则较少关注,有之也多为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全文]
[中国通史]“三女戏”的思想文化根
一、三女戏的生物学根源 在远古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人类有感于被杀动物血流不止,血尽而亡,于是联想到血与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关联,血不仅可以赋予生命,同时血液中还寄存着生物体中难以捉摸的一种灵魂{论文就找博学论文原创论文网},灵魂的散失就意味着躯体即生命力的丧失。著名宗教学家爱德华.泰勒先生认为:最初的灵魂观念的出现就是人类从自身的生理心...[全文]
[中国通史]近代湘西历史研究不足之
关于近代湘西历史诸方面研究情况的介绍可以见到近代湘西历史研究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专门问题研究得到了不断深入,但是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上述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现在 中国通史毕业论文 作者就来给大家讲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范围比较狭窄.近代湘西的历史范围无论从历史延续性还是从地理关联性上看都不是指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全文]
[中国通史]近代政治史军事研究湘西
史学理论毕业论文方面关于近代湘西的研究,有很多,现在 中国通史毕业论文 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其中的一个方面: 近代政治史、军事史研究比较集中,湘西抗战研究成为重点.代表性的成果如辛亥时期湘西史研究,主要有印盛威的《湘西护国战争浅探》(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向国双的《论湘西护国之役的天时地利论文范文》(怀化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王继年的《论护...[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