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中国通史 > 宋代扬州行政区划的沿革研究

宋代扬州行政区划的沿革研究

作者2019-03-25 10:43未知

一、唐代和五代扬州建置

  概述

  唐时扬州属淮南道,据《旧唐书·地理志》: “( 扬州旧领县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邮……天宝领县七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新唐书》所载与之同。天宝以后至唐末,扬州一直辖七县。杨吴之时,曾建都于扬州,称为江都府,并新置兴化县,此后兴化属扬州。南唐时,扬州行政区划变化较大。首先便是将海陵、兴化二县析出,建立泰州。《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泰州条: “泰州,理海陵县。本扬州海陵县,伪吴乾贞年中立为制置院。伪唐昇元元年升为泰州。《文献通考》记载:“以扬州之兴化,楚州之盐城二县来属。则至此时937 ,扬州少海陵、兴化二县,仍含江都、广陵、六合、扬子、高邮、天长六县。

  据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第三编第八章,天长县之归属,诸书说法不一,存在抵牾。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赵宋建立以前,天长已然析出而独立成州了。因而在宋初,天长并不隶属于扬州这一点可以断言。而直至宋太宗至道二年,北宋朝廷才下令废天长军为县,此后,天长才又重属扬州。虽五代之际,天长之归属、析出时间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其于本文行文并无矛盾。

  二、扬州建置

  据《太平寰宇记》《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可知,建安军,本唐扬州扬子县之白沙镇,南唐时改名迎銮镇。宋朝建立后,升为建安军。此三书记载完全一致,但对于建安军何时所建,却存在抵牾。《太平寰宇记》以为事在皇朝建隆三年,即962 年时升为军而《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则以为在乾德二年,即964 年。二者有两年的时间差。而笔者翻阅《宋史·地理志》真州条,其又言: “乾德三年,升为建安军。而据该卷之后校勘记,以为《宋史》所载乾德三年” 当为乾德二年之误,并指出《隆平集》《九域志》《十朝纲要》均作乾德二年,如此则与《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同。另笔者翻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其中明确载有在太祖乾德二年八月庚申以迎銮镇为建安军一条。如此则乐史所撰必然有误矣!且中华书局07 版《太平寰宇记》在此处出具校勘记,亦言建隆三年当改为乾德二年。而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却只采用《太平寰宇记》之说,以为建安军建军于建隆三年,此明显欠妥当。

  建安军建立之后,陆续割扬州之扬子永贞与六合来属焉。其中六合于至道二年( 996) 隶属建安军,此一点,《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会要辑稿》《宋史》《文献通考》诸书所载相同,当无异议。但扬子永贞何时割隶建安军,诸书却又记载不一。《太平寰宇记》原文以为事在雍熙三年( 986) ”,而《文献通考》则以为在雍熙二年( 985) ”,《宋会要辑稿》亦言: “扬子县旧名永贞,雍熙二年自扬州来隶。” 据《嘉靖惟扬志》载: “南唐改扬子为永贞县,宋乾德二年升为建安军,雍熙二年以永贞属建安军,后复改永贞县为扬子县。另《元丰九域志》载: “( 真州县二,雍熙二年以扬州永贞县,至道二年以六合县并隶州。” 07版《太平寰宇记》也出具校勘记,言雍熙三年是雍熙二年之误。由此,扬子隶属建安军当在雍熙二年,而非三年。而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仍只取乐史之说,以为事在雍熙三年,仍欠妥如此,则至至道二年( 996) ,扬州之扬子、六合二县均已属建安军,而由上文可知,此时正好废天长为县,天长重隶扬州。而天长再次从扬州析出,则在建炎元年升军,《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十扬州条、六之十四高邮条中有明确记载,兹不赘述,而在至道二年至建炎元年这段时间内,天长一直属于扬州。

  在建安军建立后不久,高邮亦建军。据《宋史》载: “开宝四年,以扬州高邮县为军。《太平寰宇记》《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均有相同记载。则在开宝四年( 971) 后,高邮已不属扬州。结合上文所论,则知开宝四年之前,唐代扬州所辖七县,仅有海陵南唐时入泰州、天长五代时独立成军二县析出。则自建隆元年至开宝四年,扬州仍领有江都、广陵、扬子、六合、高邮五县而在开宝四年至雍熙二年内,高邮析出,仍辖四县江都、广陵、扬子、六合雍熙二年至至道二年间,再去扬子,仍存三县江都、广陵、六合。这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扬州原领县七,今三江都、广陵、六合的说法相契合。而在至道二年时,六合又析出归隶建安军,天长又重隶扬州,则此时,扬州仍然辖县三江都、广陵、天长。

  据《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高邮军条: “熙宁五年,废高邮为县,隶扬州。《元丰九域志》卷五扬州条亦言: “熙宁五年,废高邮军,并以县隶州,省广陵县入江都。《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十: “( 高邮)熙宁五年军废,县来隶。广陵县,熙宁五年废隶江都县。可知熙宁五年这一年,扬州行政区划有较大变化,首先是高邮重隶扬州,再便是将广陵县并入江都县,因而熙宁五年( 1072) 后,扬州当辖县三江都、高邮、天长。此与《元丰九域志》所载县三,紧,江都。望,天长。望,高邮。完全契合。而高邮废军时间不长,在元祐元年( 1086) ,便又复为军。关于此,《宋史》《宋会要辑稿》中有详细记载。因而至元祐元年后,扬州辖县二:江都、天长。但欧阳忞在《舆地广记》中却载当时扬州辖三县江都、广陵、天长。按一般以为《舆地广记》成书于徽宗政和年间,据上文所析,此时广陵县已经并入江都县,当只辖江都与天长二县。而按《宋史》,南渡后才又将广陵县自江都中析出,欧阳忞所载或误。另广陵并入江都,诸书多有载,但何时析出均语焉不详。而在宣和四年( 1122) 时,泰兴划隶扬州,则在宣和四年后,扬州辖江都、天长、泰兴三县。而《宋史》却以为北宋末年,扬州仅辖江都一县,此条明显有误。

  三、南宋扬州建置

  南渡伊始,建炎元年,天长即升为军,自扬州析出。而后,天长又曾废军为县。但其废军为县的时间,不同史料存在抵牾。《宋史》以为是绍兴元年( 1131) 废为县,而《宋会要辑稿》记载是“( 建炎四年( 1130)废为县,但宥于仅有此两条孤证,且仅间隔一年,姑且笼统以为事在绍兴初年。当时,招信军虽已于建炎三年( 1129) 建立,但建炎四年( 1130) ,招信军又废为县,直至绍兴十二年( 1142) 才又升为军。如此,天长废为县,只能还隶属于扬州。则绍兴初( 1130 1131 至绍兴十一年( 1141 年天长复升为军,天长仍隶扬州。

  《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扬州条言:“南渡后,扬州增县二,广陵,泰兴。广陵曾并入江都,此时又复置,但具体重置时间《宋史》却未言明,姑且以为事在南渡当年。至于泰兴,乃南唐所建,旧隶泰州,绍兴五年( 1135) 来属十年( 1140) ,又属泰州;十二年( 1142) ,又来隶,以柴墟镇延冷村隶海陵。二十九年( 1159) ,尽仍旧。而《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十却有: “泰兴,建炎四年( 1130) 割隶泰州,绍兴五年( 1135) ,依旧来隶。再结合上文所引《嘉靖扬州府志》:“( 泰兴宣和四年( 1122) 改属扬州。则在宣和四年泰兴割隶扬州,至建炎四年又归泰州,以此两条可补《宋史》不足。依此,则在南渡之后至建炎四年,扬州当辖县三江都、广陵、泰兴。而在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间,泰兴复隶泰州,少泰兴一县,但天长此时又隶扬州,仍辖江都、广陵、天长三县。在绍兴五年时,除泰兴重隶扬州外,高邮又废军为县,隶属扬州。《宋史》卷八十八高邮军条:“建炎四年,升承州,割泰州兴化县来属,置镇抚使。绍兴五年,废为县,复隶扬州,以知县兼军使。三十一年,复为军。《宋会要辑稿》记载与之同。如此,则在绍兴五年至十年间,扬州实辖江都、广陵、泰兴、高邮、天长五县绍兴十年,泰兴属泰州,辖江都、广陵、高_______邮、天长四县绍兴十一年,天长复升为军,再去一天长,仍辖江都、广陵、高邮三县;在绍兴十二年,泰兴复隶扬州,即此时扬州所辖县四江都、广陵、高邮、泰兴自绍兴三十一年后,高邮再次析出独立成军,扬州又少高邮一县,辖江都、广陵、泰兴三县。但据《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中载扬州所辖县仅有江都与泰兴二县,而无广陵。按广陵此时当又重并入江都。李昌宪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以为南宋广陵并入江都的具体时间已不可得,姑置于绍定四年灭李全之时。笔者以为,广陵之存废其实于南宋扬州行政区划无多大影响,因为若是广陵存,则扬州辖三县若是广陵废,则当重新并入江都,仍隶扬州,此时虽只辖二县,但与辖三县时行政区划不变,仍是三县之地。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中国通史]清末留学欧美运动的缘起
在清末以留学日本为主的大潮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留学欧美的活动。自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首批公派留美幼童和随后的福建船政学堂派学生留欧之后,到清末新政之前,没有派遣较大规模的学生留学欧美。随着清末新政时期鼓励留学政策的颁布,留学欧美也再度兴起,成为清末留学大潮的一部分,而欧美留学生则成为晚清中国留学大潮中文化学术水平非常优秀的群体。 一、早期留...[全文]
[中国通史]浅议中国通史革命发生的
观 中国通史 以来,革命在中国,好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少年来,革命在中国都是一个泛化的概念,陈胜吴广式的农民造反,似乎也是革命。而且一说革命,就是底层造反,起义,战争,混乱,然后颠覆统治者。这样泛化意义上的革命,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在中国,所有人似乎都有答案。这个答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革命就来了。 但是,在...[全文]
[中国通史]史底层关怀的几点领悟毕
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对历史的记载与传承经历了由结绳记事的物传到话语表达的言传,再到文字发明后文传的过程;步入现代社会,录音笔和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对历史的记录又增加了音传和像传。但就记录面而言,自阶级社会以来,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被记录的历史大都是统治阶层、社会精英和政治方面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则较少关注,有之也多为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全文]
[中国通史]“三女戏”的思想文化根
一、三女戏的生物学根源 在远古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人类有感于被杀动物血流不止,血尽而亡,于是联想到血与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关联,血不仅可以赋予生命,同时血液中还寄存着生物体中难以捉摸的一种灵魂{论文就找博学论文原创论文网},灵魂的散失就意味着躯体即生命力的丧失。著名宗教学家爱德华.泰勒先生认为:最初的灵魂观念的出现就是人类从自身的生理心...[全文]
[中国通史]近代湘西历史研究不足之
关于近代湘西历史诸方面研究情况的介绍可以见到近代湘西历史研究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专门问题研究得到了不断深入,但是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上述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现在 中国通史毕业论文 作者就来给大家讲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范围比较狭窄.近代湘西的历史范围无论从历史延续性还是从地理关联性上看都不是指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全文]
[中国通史]近代政治史军事研究湘西
史学理论毕业论文方面关于近代湘西的研究,有很多,现在 中国通史毕业论文 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其中的一个方面: 近代政治史、军事史研究比较集中,湘西抗战研究成为重点.代表性的成果如辛亥时期湘西史研究,主要有印盛威的《湘西护国战争浅探》(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向国双的《论湘西护国之役的天时地利论文范文》(怀化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王继年的《论护...[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