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报刊的影响探析
作者2019-08-20 11:36未知
鸦片战争后, 在西方文化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中国报刊逐渐增多。由于报刊印刷发行周期比书籍出版周期短, 传播的内容一般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某一类信息的动态需求。因此,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大量涌现, 不仅类型多样, 数量众多, 而且分布广泛, 几乎遍布整个中国。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 既深受时代的影响, 同时又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现在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
一、近代报刊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分布地域持续扩展
自从1815年外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经过将近百年的缓慢发展, 直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报刊业才步入繁荣期。根据《广学会年报》记载, 1895年全国只有8份杂志期刊。1甲午战争的惨重失败和《马关条约》数额巨大的割地赔款使一部分中国人掀起了一股创办报刊唤醒民众的热潮, 这些新创办报刊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 时人惊叹“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2据估算, 1898年全国报刊数量高达90份左右。3辛亥革命前后各类报刊更是大量涌现, 当时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白话报刊增长速度尤其具有代表性, 从1903年到1910年新增白话报刊72份。4
戊戌维新运动之前, 全国报刊分布地域有限, 此后, 报刊的分布范围迅速扩展至许多城市。戊戌维新运动前后, 大多数报刊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1895年全国仅有的8份报刊中有5份在上海, 其他3份分别在北京、南京、福州三地。戊戌维新运动前后全国新创办的报刊迅速增多, 期刊总数达到52份, 5一些中小城市, 像无锡、温州等地也有创办的报刊。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 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 全国期刊总数达到486份。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近代报刊
二、近代报刊与政治变革
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期间, 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革命者逐渐认识到报刊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逐渐将报刊作为革命阵地,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人士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倡言民主与民权:“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 各得其所应有之利, 公莫大焉, 如此则天下平矣。”7《时务报》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报纸销售量由办报初期的每期4000份增加17000多份, 创造了当时报刊的最高发行纪录。8维新派人士正是利用报刊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制造政治舆论, 宣扬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扩大了维新思想在全国的影响力, 从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利用各种报刊宣传革命派的革命主张和政治目标。武汉的日知会利用创办报刊阅览室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始则渐增革命书报, 继而吸引同志, 进行组织”.9通过阅览报纸的方式宣传了革命思想, 扩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吾鄂各学堂, 对于《湖北学生界》及革命刊物, 人人秘手一册, 递相传播, 皆欲奋起”.10同盟会的会刊《民报》通过揭露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 使民众认清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本质。“江北赈灾上下凑集约五百万, 灾民实受惠二百余万, 余尽被贪吏所侵蚀。”大11量报道贪官污吏横暴盘剥的事实强化了人们改变不合理社会制度、追求新制度的信念。《民报》还指出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具体途径, “欲救中国, 惟有兴民权, 改民主;而入手之方, 则先之以开明专制, 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豫备;最初之手段, 则革命也”.12通过在报刊上辩论使革命派的政治观点风行全国, 促使辛亥革命早日到来。
总之, 报刊与近代社会关系密切, 近代社会催生了近代报刊, 而近代报刊从诞生之日起同时影响着近代社会。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新旧鼎革促成了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而近代报刊在诸多方面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 上一篇:蒋介石对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反应
- 下一篇:革命党人对新军的统一战线活动探微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