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近现代史 > 简述中国近代史在史学领域的应用地位

简述中国近代史在史学领域的应用地位

作者2019-08-09 17:39未知
  一、革命史观下的中国近代史解释
  
  “革命”是中国近代的历史主题, 也必然成为该时期史家的主要史学“兴趣”近代历史毕业论文网了解1918年, 孙中山在《革命方略》中叙述从兴中会成立到辛亥革命20年间的“革命简史”就是革命史观解释历史的具体运用, 形成了最早用革命价值观阐释辛亥革命史的文本。
  
  在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史几年后, 李大钊对五卅运动以前的历史也以“革命”为价值观作出了解释。指出此阶段的历史“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民众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史”。全用“民族压迫”与“民族革命”的价值判断解释五卅以前的中国近代史。
  
  此前不久, 蔡和森对1924年前的中国近代史作了相对更全面的解释。他把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解释为主要反对帝国主义, 同时反对清王朝和其后军阀统治的历史。蔡和森的阐释表明反帝反封建的具体革命方式已开始成为史家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兴趣”。
  
  新历史解释体系的形成并为众多研究者认同和采用有一个发展过程。1939年, 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过程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他在阐论并列举出这一过程中历次革命运动的许多重要事件, 实际是为史家用革命史观阐论中国近代史提示了讨论的重点。
  
  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义论》中, 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加以解释。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大历史进程。毛泽东进而指出旧民主主义革命为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样, 革命史观的价值观及相对具体的基本观点都得到了全面阐论, 以革命史观为价值标准的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史观形成后, 华岗与胡华是运用这一史观全面解释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史学家。1949年初, 华岗成并出版《中国近代史》一书。在本书的序言中, 作者提出了如下论断:“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 “充满了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运动的斗争”。这一论断说明华岗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完全是在毛泽东阐明的革命史观发表指导下成的重要著述。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胡华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1940年开始着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该书于1950年出版。《人民日报》在1950年4月20日发表了对本书的重要书评。《书评》指出, 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把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当作现代史的主流来处理”“这就符合了客观历史的真实”。《人民日报》的书评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这一书名表明, 胡华在该书时更鲜明地体现了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
  
  华岗的《中国近代史》、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率先用革命史观解释体系从整体上解释中国近代史, 为中国近代史解释提供了范式。在这一范式下产生的更重要的近代革命史著作是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该书经过40多年的思想酝酿和过程, 该书在1982年出版。胡绳著作的突出之处是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三次革命高潮说作为胡绳独创的认知中国近代史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确乎为中国近代史的解释提供了方向启示, 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解释范式。
  
  在革命史观解释体系之下, 中国近代史 (广义) 研究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学术成就。从根本上看, 汗牛充栋的中国近代革命史著述评价的终极价值体系和标准都建筑在革命史观之上。事实上, 不仅中国大陆近代史学界如此, 台湾地区的学者在讨论中国近代史时也不自觉地运用了革命史观。他们研究的具体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尽管与大陆学者有很大差别, 甚至完全相反, 但仍然是用“革命”与“不革命”评判史事与人物。革命史观解释的中国近代历史确乎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二、现代化史观下的中国近代史解释
  
  狹义的中国革命从1840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发表应该说已经结束了。此后, 历史的实际运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和“发展”相对于推翻一个旧制的革命属于一个新的时期, 新时期有新时期的历史主题, 必然会引起史家新的“兴趣”。1958年, 李新、彭明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虽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贯穿了革命史观, 但也呈现出了一些新因素。在《前言》中, 作者指出, “本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半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是近代史的一部分”。“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不是一句简单的随便的判断, 而是要说明该书虽仍然以革命史为中心, 但却要更全面展示近代社会发展史这一宗旨。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中国现代化建设早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提了出来。1964年, 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式提上了中国的治国议事日程。这显然会给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产生重大影响。1992年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出版, 作者尽管未使用“现代化”概念, 但他的著作实际上是用现代化史观解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范本。
  
  罗荣渠是用现代化史观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最具代表性学者。1992年, 罗氏出版《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一书。该书以“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为第一篇标题。提出了以“现代化史观”解释中国近代史的鲜明主张。罗荣渠把百年近代历史视为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进程, 建构了完整的中国近代历史的“现代化史观”解释体系。当时,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改变着中国的一切社会领域, 也急剧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罗荣渠现代化史观的形成显然正是这一现实反映在史学家认识上的结果。
  
  此后, 现代化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之势, 在短短20余年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界普遍运用的解释体系, 产生了足以称得上近代史学术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学术成就 (当然不影响其他史学流派的发展) 。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三、社会文化史观下的中国近代史解释
  
  2017年, 中共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理论。大会指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明确指出, 在这一时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共十九大的新时代定义实际道出了普通人在对日常生活形成新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产生了众多新的精神生活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多元化和高层次化已经成为中国新的客观社会存在。
  
  中国社会进入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的社会变化进一步加速行进, 导致了社会生活与文化的不断向复杂化演变。这个迅急的变化也必然在历史学家的心灵中“回荡”, 形成史家解释历史的新热点。但是, 由于“新时代”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前所未有, 史家历史解释体系的变化亦较此前“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形成过程复杂许多。
  
  学者代洪亮指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史学出现了社会史“复兴”的“重大变迁”。这即是当时现实社会发展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直接反映。
  
  到20世纪90年代, 在各种历史解释体系继续多元并行之际, 社会文化史被近代史学界引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解释体系。学者梁景和认为中国社会文化史是中国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是中国文化史、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发展链条上的一环”。他说, 改革开放的进程促成了“文化史的复兴”,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导致了“社会史的兴盛”。“文化史研究偏重于精神层面”“社会史研究偏重于社会层面”“社会文化史研究则关注两者的共生共荣”“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成为“社会文化史”。梁文指出, 中国社会文化史观与西方新文化史有关系, 但绝不是对西方新文化史理论的沿用, 而是有中国学界自创的新的历史解释体系。
  
  言及社会文化史的阐释对象, 说法颇多, 理论上有微妙差别, 见解层出不穷。但是, 从根本看,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最重要特征即梁景和所说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另外, 学者刘志琴、左玉河、常建华等也对社会文化史研究对象提出了大体一致的见解:即社会文化史把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价值观的改变设为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栏目下的历史论文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社会文化史由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高速发展与前所未有的复杂化所催生, 社会演进加速与状态的复杂化必将为社会文化史的成长提供越来越深厚的土壤。因为, 一切历史研究兴趣都由社会现实问题所引起,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的巨大变化及其提出的问题必将越来越强烈地触动更多史家的心灵, 在他们思想上提出更多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的问题。因此, 中国社会的巨变必将促使更多历史学人努力从历史中, 主要从中国近代史去寻求现实社会变迁及对变迁带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现实的紧迫需求加上研究基础的优化, 尤其是史料基础的进一步扩展, 将使社会文化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获得更强大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近代解释呈现出多元化的鲜明特征, 但每一时代毕竟有每一时代的主流史学, 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与价值体系似更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的需要, 有可能为一个新时代的史学形成做出主导性的贡献。本文是由58硕博毕业论文网提供的近代历史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得到大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全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晋绥边区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他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西部和绥远省 (现属内蒙古自治区) 中东部, 西临黄河, 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 是阻敌西进的屏障, 是保卫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卫阵地;东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相接;南达晋南...[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蒋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蒋介石当时无可替代的地位, 是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中奠定的。虽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效果存在差距, 但是, 1936年的以来各方面的发展迹象让人民重新燃起了希望。 (一) 军事称雄 1928年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1936年9月两广平定后, 更是无人再有问鼎中原的能力。此外, 蒋加紧备军、整顿军务, 加强国防。其中包括实行征兵制度...[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国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 不仅与蒋介石拥有抗日之心有密切关联, 客观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蒋介石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巧踞军政大权, 使得中国无他, 便很难凝聚在一个旗帜下。这种无人能替的影响力, 是他获释的必然, 也是西安事变能够和解的重要原因。这一核心地位亦可以从事变发生后的各派反应得到印证。 国民党虽...[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从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6年, 杨虎城与张学良为逼迫蒋介石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发起西安事变。这一事变成为从兄弟操戈到共同御辱的转折点, 在我国抗日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影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从未停止, 研究角度较为多样, 成果颇丰。学者何扬鸣论述了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发展的影响;左双文分析了西安事变后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南京讨伐派状况;[2]占善...[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南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1937年12月,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现如今, 80多年过去了, 国外民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记忆已经出现断层。对此, 自2017年9月起, 笔者一方面委托朋友在外国向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另一方面亲自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区向来中国旅行、工作、学习或定居的国外民众发放问卷, 希冀能够粗浅地窥探当前国外民众对南京大屠...[全文]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毕业论文】域
本文是 近现代史毕业论文 ,多数国外民众尚不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在487位调研对象当中, 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仅有282人, 占比57.91%;而不知晓该事件的人数竟高达205人, 占比42.0 9%。可见, 较之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犹太人屠杀事件, 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全球的知晓度并不高, 数据反映有将近一半的国外民众完全不知晓该事件。此外, 在当前由互联网构建成的地球村里,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