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学语言的应用
作者2019-03-25 11:12未知
引言
传统文学中的许多类型,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包涵的体现建筑设计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诗歌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故人西辞黄鹤楼”、“滕王高阁临江渚”、“独自莫凭栏”、“危楼高百尺”等,不仅只表现了诗歌的意境,也体现了古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在散文作品中,作者为表达主人公情感所描绘的美丽空灵的景色,正是因为有建筑物所构成的景象,才能更好地抒情达意;在小说中,作者为烘托情节、展现小说的矛盾而的具体场景等,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建筑物,不仅是现代建筑设计中深远持久的素材,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师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这也是中华传统古典文化一直以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结晶。
一、传统文学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一)楼阁
在传统文学中,有大量的诗歌是以“楼阁”起兴的,除了诗歌外,像一些文言文等,也是以“楼阁”这一建筑物开头,进而在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丽、壮观的景色。《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的。诗人的好友滕子京因为贬官,所以来到这个地方,诗人他们在岳阳楼上把酒言欢,虽说政治上比较失意,但是能够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也不外乎是一种乐趣。试想一下,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八百里洞庭,湖水波光粼粼、烟波浩渺,正值春光美景,不正使人心胸开阔,将不快抛之云外吗?
除此之外,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的美景;还有黄鹤楼、蓬莱阁,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楼阁”。那么,这些传统的文学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什么运用呢?
首先,是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情态。如果说人类有情态的话,那么动物和建筑物未必没有情态。这里所说的情态是建筑物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给人的感觉,有的是雄奇的、有的是壮丽的、有的是巍峨的、有的是秀丽的。雄奇壮丽的建筑物多出现在北方,而南方的建筑物则相对温婉秀丽。而传统文学语言则对建筑物的情态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岳阳楼记》,在洞庭湖之畔,众所周知,南方的建筑物,尤其是楼阁,一般来说历史比较悠久,也符合典型的南方建筑的特征。但是就因为范仲淹登岳阳楼,看到岳阳楼的美丽景色,加上当时的政治情况,所以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慨叹。我们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心中的政治抱负被激发,所以对外在的建筑物才有雄伟这一感觉。岳阳楼距今几千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历代修葺,越来越雄伟,且在周边景物的烘托之下,更显得其壮丽。如图1。
其次,是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整体美感。中国传统文学讲究人与景融合为一,人与大自然讲究和谐。而现代建筑设计中则更加注重人的感官享受,比如,视觉、触觉、肤觉等。比如古代的楼阁,一般坐落于竹林深处、河流湖畔,能与周围的景色融合在一起,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则更注重人与大自然的联结,把楼房或者景观建造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形成了“有山、有水、有人家”的完美格局。
最后,是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格局。总说周知,中国的建筑设计往往比较大气、辉煌,注重格局,就像故宫一样。不仅讲究局部的精雕细琢,同时也讲究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得益彰。所以中国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左右对称结构,辅之以中国的五行、八卦,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而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晶就蕴含在文学语言之中,能够影响到现代建筑设计的格局。
(二)栏杆
栏杆是建筑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是用竹子或木
头制作而成,也有极少部分用砖石制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许多建筑设计都会用栏杆来作为最后的陪衬,或者是点睛之笔。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意养生,居住的地点也由城市慢慢移动到郊区。而郊区的空气质量不仅好,居住面积也大,所以在郊区就会有一些花园别墅或者独立小院子,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就彰显出了栏杆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别墅中,可以由栏杆代替围墙,一来可以开阔视野,增大空间,二来可以增加整体的美感。栏杆也是在文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也是古代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古代,几乎家家户户门后都会有篱笆,亭台楼阁上也有栏杆,诗人站在楼阁之上,依靠栏杆,眺望远方,有所思。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比如公园里、小河边等都会设计护栏,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会使局部的栏杆与整体的效果相融合,令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难道不是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吗?
二、我国传统文学语言及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传统文学语言的内涵。中华民族文化,历经千载风雨,长达上下五千年,且源远流长、丝毫没有中断,包含了卷帙浩繁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文学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学作品、传统艺术作品、传统戏剧、地域文化、衣冠服饰文化、四大雅戏、传说神话的神文化等是其主要内容。其中,传统文学语言作品,包括戏剧语言、服饰语言、艺术作品语言等,是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传统文学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意义,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学语言。中国传统文学语言中包涵许多具有灵感启迪性的内容,如古代诗歌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散文家在竹林中所体会到的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奇妙感受以及一些玄幻小说中,作者所描绘的虚幻景象等,这些都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日常的建筑设计中可以获取的重要材料。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工作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已经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实践,再通过对传统文学语言的灵性掌握并运用,就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同时,现代建筑设计师在学习借鉴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跟文学语言素养紧密结合、融汇贯通,方能设计出好作品。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作品必然是有灵性的,而灵性就来自于设计师深厚的传统文学语言功底。
第二,现代建筑设计的根基在于中国传统文学语言。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含众多文化内容的名族,比如,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母氏文明、图腾文化、氏族文化、尊卑文化、宗教文明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想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取得辉煌卓越的成就,关键在于把中华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熔炼于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只有具有了富有特色的民族特征,才具有了世界特征,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正因为在世界建筑史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才证明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民族性。
同时,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一定要继承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古代的楼阁、栏杆、亭台以及刻在建筑物上的各种各样的花纹,只要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所用的,都可以借鉴吸收,因为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充分发挥中国建筑设计的优势,这样才可以在世界建筑史上拥有不败之地。
第三,现代建筑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学语言,才具有了符号性
与标志性。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内经济市场与世界经济市场日益接轨,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参与,而且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国传统文学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将中国不仅是古典建筑设计,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推向了世界。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基础上趋于一体化,国际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无形中也会影响中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所以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色彩的建筑物;但是,如果中国建筑设计师不能在这种文化交汇中把握主流,坚持民族立场,那么中国的建筑设计还有何特点可言?
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提倡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生活居住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师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有苏州园林,是中国典型的建筑物的代表。苏州园林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也是现代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即中庸,也是儒家学派的观点。现代建筑设计中,像一些公园、楼房、小区、亭台的设计等,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学语言元素的影响。因此,传统文学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意义显而易见,其重要性也可见一斑,故传承中国传统文学语言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至关重要。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自觉向中国传统文学语言吸取营养、寻找经验。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解析现代网络文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毕业论文】鲜
- 本文是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 ,鲜切花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切下来的花枝、花朵、果枝、叶片及干枯枝条等的总称,我国尤其是云南的鲜切花产业已开始大规模发展,从各主要花卉产区反映的情况看,由于采后技术措施不完善,使花卉,尤其是鲜切花的采后数量损失很大,鲜切花在采收、包装、贮藏、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由于凋谢萎蔫而损失率达40%以上。 鲜切花凋谢萎蔫通常...[全文]
-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国际
- [摘要]高等教育国家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现在环境科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一个趋势,这个专业会在未来大受欢迎。本 环境科学论文 就以天津大学为例,从海外多层次多维度国际联合培养、国内全英文授课和科研型教学实践,及拓宽学生国际交流平台等方面,对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 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相关领域国际化培养提供支撑。 [关...[全文]
-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发展中的生态道
- 在我国科学技术影响下,人类生活呈现出显著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剧增,人类寿命逐渐延长,基于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随之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气候异常等现象异常严重。在科学发展中,应对生态问题加以重视,对人类行为进行道德约束。本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 分别从:环境科学兴起的必要性、环境道德是环境科学提出的严肃问题、生态道德教育对策研究,详情如下。 1、...[全文]
- [环境科学]浅析绿色发展根植于文化
-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标志着人类开始注意现代化进程中地球与人类安全保护的问题。该书一出即震惊了社会,随即遭到现代工业资本家的围剿。半个世纪之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进入第二阶段,它的标志性著作是美国贾雷德?戴蒙德教授的《毁灭》,经过大量的现实调查和历史考察,得出结论是人类毁坏生态自然的行为,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全文]
- [环境科学]有关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
- 经济在快速进步,这种形势下更多人也意识到环保的必要价值,开始重视环保。环境工程的内涵为:针对环境污染,探析相应的防治手段及技术。这种基础上,致力于防控更广范围的环境污染,消除多层次的污染。然而受到多样的要素影响,环境工程现有的建设状况并不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建设环境工程的做法应当有利于净化城乡环境,为人们提供洁净且优美的日常生活环境...[全文]
- [环境科学]关于我国环境诉讼适格原
- 环境诉讼是指以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为唯一出发点和目的的诉讼,这类诉讼没有直接的利害对象,故不能适用传统诉讼理论的利益关联原则来确定其适格原告。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任何理论的合理性和生命力都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现实需要为理论提供价值源泉。本文主要从维护环境公益的现实需要出发,来探讨环境诉讼的适格原告问题。 一、由政府及其环境行政部门提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