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古代史 > 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论文

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论文

作者2019-09-04 16:26未知
  古代史毕业论文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而史料教学法恰恰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历史材料去思考问题、发现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可见,新课程为史料教学法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史料教学法的必要性与意义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史料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史料教学法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强调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不仅要认识作为人活动舞台的社会,还要自觉地学习掌握生存于社会所必需的能力,提倡学生通过模拟、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开放的、多样的、体验与探究的方式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要在活动中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和技能。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事件、时间等,根本谈不到方法和技能,或者说,即使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传统的教法也难以奏效。而史料教学法却可以通过师生将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可见,史料教学法满足了新课程对于历史教法的客观需要,在实施新课程今天,充分显示出了其必要性。
  
  (二)史料教学法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史料教学法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场景,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种质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材料的选取与教师的巧妙引导。只有历史材料的选取得当,教师的引导得法,才会真正的还一个学生自由探究与学习的舞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史料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师自我蜕变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特别是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数十年来教师们早已习惯了讲、练,再讲、再练的教学方式,一下子要以“促进”“引导”为主要方式。这种变化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教师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从何处下手来进行调整的问题。而史料教学法恰好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方式因其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学姿态的调整而具有可操作性。在运用史料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角色调整,使教学过程日益趋向完美,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自我蜕变过程。
  
  (四)史料教学法会有力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其教学行为的真正改变。如前所述,史料教学法是教学行为改变的先导性条件。只有教法定位准了,教学行为真正改变了,才会有力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推荐阅读: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思考
  
  二、史料教学法的实施途径
  
  (一)精心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是运用史料教学法的关键一环。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碑文、笔记、图片等。教学经验表明,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尽可能的把目光放在学生耳熟能详或实际已在学生身边、只是未引起其注意、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会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特别是一些地方史,如果选择恰当,更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镇海的海防遗址文化就是典型的地方史的典范,“四抗”地方史中的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抗历史是教师取之不尽的宝贵材料。
  
  (二)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
  
  1、于看似无疑处出示材料
  
  这里的无疑,仅仅是指在浅层次理解与分析上的“无疑”。再往深处想,或者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一个个出来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材料引疑。例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文明的起源——告别野蛮——古老的科学探索”时,在讲了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十个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人发明了六十进位,引导学生区别“六十进位制”和“十进位制”之后,学生会感到再没有探究的必要了,这时就要看教师于看似无疑处设疑的本领了。对此,教师可先利用事先收集好的材料,即投影李约瑟博士的一段话:“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提出问题:如果真的没有了十进位制,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哪些证据能证明我国的十进位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用算盘计算有什么益处?我们的祖先在计算方面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不仅如此,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有了上九天揽月的梦想。最近,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有了新突破,有谁知道吗?(播放视频《神舟六号升空》)。问题:放过风筝吗?风筝与现代飞行器(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火箭……)有何关系?有谁知道有关风筝的传说?风筝使人们飞天的幻想部分变成了现实。在此基础上,现代飞行器的出现实现了人类“九天揽月”的梦想。这样,通过巧用材料,一个个问题就出来了。
  
  2、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出示材料
  
  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如在讲“走向现代世界——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这课时,为突出“百团大战”的重要意义,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提示学生阅读教材115页内容,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这样,既能使知识前后贯通,又能自然突出了重点,除了会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更会使其形成分析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3、于枯燥乏味处出示材料
  
  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某一章某一节教材在上显得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若不在这种地方下功夫,往往使教学难以生动有趣地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出示材料,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例如,在讲“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时如果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这时教师如果设计下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它说的是一种什么作物?(稻谷)。稻谷有“亚洲的粮食”之称,说明水稻主要在亚洲种植。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看看种植水稻的情况。(展示水稻标本图片)。提问: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在我国这种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这样就会既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使学生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三)运用史料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逐句过关,讲清细节
  
  对于教材中的重要材料,教师要发表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跟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关的课外材料必须讲透。不仅要使学生领会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读出隐含在材料深层的有效信息。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补充课外材料必须要掌握好“度”,即适量就好。这个“度”就是教学目标的需要。例如,在讲“四大发明的意义”时就可叙述一下马克思的一段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3、坚持“论从史出”
  
  有些内容,教材上只有历史结论,没有说明性资料,这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要收集相关材料,使补充的材料与教材上的结论互相照应,做到论从史出。
  
  4、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展开。毕业论文对教材中的材料应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古代史]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分别从我国当时的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毕业论文 这些经验和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发表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全文]
[古代史]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 毕业论文 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全文]
[古代史]儒学的人文精神毕业论文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毕业论文 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全文]
[古代史]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毕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毕业论文 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1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全文]
[古代史]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
古代史毕业论文 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全文]
[古代史]北宋亡国的缘由历史毕业
对于北宋何以亡国,人们素来议论颇多。其中,以当时杨时的亡于王安石变法论, 古代史毕业论文 李邺的金强宋弱北宋必亡论以及鲁迅的唱着老调子亡国论最具代表性。前两种说法固然荒谬,鲁迅的议论也未必确当。本文认为,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亡国;不是亡于变法,而是亡于胡改乱革;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亡国。 北宋亡国即靖康之变,已是800多年...[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