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毕业论文
作者2019-08-22 18:14未知
作为中国古代专制君权有机构成的禁卫军权,它既是维护君主专制政体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成为破坏这一体制的重要因素。古代史毕业论文“八王之乱”是中国上规模最大、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统治集团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斗争,参与政争的太后及外戚杨骏、惠贾皇后、宗室诸王之间围绕宫殿禁廷的控制权而展开了多次较量,对禁卫军权的控制和利用成为斗争中最常见的手段,能否有效掌握禁卫军权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八王之乱”与禁卫军权的关系,提供了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和禁卫军权关系的一个典型个案。
发生于西晋惠帝年间的“八王之乱”(包括贾后专政),是以宗室为主的统治集团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一次政治斗争,其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以及历史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八王之乱”有不少方镇诸王参与,后来又扩展到北方广大地区,具有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性质,但论其起因、总过程及斗争目标,则主要是在宫廷为中心的京师地区进行的,“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权和对皇权进行控制的一次政治斗争。“八王之乱”与宫殿禁廷的争夺控制密不可分,因为只有控制了宫殿禁廷方可控制当朝君主或者实行专权乃至篡位,是斗争中最有力的政治手段。控制宫殿禁廷自然离不开禁卫武官及其所统禁卫军。因此,考察禁卫军权与“八王之乱”的关系,对于认识西晋禁卫武官制度与“八王之乱”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由于“八王之乱”这一个案的独具特色,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无疑也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下禁卫军权与政治的关系。[1]
杨·贾之争与禁卫军权
《晋书》卷三《武帝纪》: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夏四月辛丑,以侍中、车骑将军杨骏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己酉,帝崩于含章殿”。按晋武帝在世时不顾朝中诸大臣之反对,一意孤行,立愚痴长子司马衷为太子[2],又虑其难以亲自执政,于是为其设立顾命大臣以辅佐其执政。晋武帝原本是要以宗室汝南王亮与外戚杨骏夹辅王室,从而在宗室与外戚之间维持平衡,以保证愚痴太子在即位后皇权不至旁落[1]。这种想法自有其合理性,但在当时朝政中受诸种矛盾之制约却不具备现实性。晋武帝弥留之际,随侍其旁的杨皇后(杨芷)与其父杨骏相勾结,矫改武帝遗诏,武帝夹辅王室计划告吹,出现了杨骏一人独掌朝政的局面。晋惠帝即位后,太子妃贾南风(原晋武帝宠臣贾充之女)立为皇后,武悼杨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杨骏则据矫改之遗诏而任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为辅政大臣,掌握了西晋王朝军政大权。推荐阅读: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毕业论文
《晋书》卷四〇《杨骏传》:“惠帝即位,进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百官总已……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杨骏虽然手握军政大权,但他需要处理大量文书以决策国政,不可能时时在惠帝身边进行控制,而惠帝皇后贾南风性情凶悍,又经常在惠帝身边,这对杨骏专制朝政构成了潜在威胁。杨骏为了有力对付贾后有可能形成的威胁,采取了“多树亲党,皆领禁兵”的措施。此举当有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宗室诸王对朝政的干预。相比而言,贾后毕竟在后宫,惠帝又是愚痴,故对付贾后尚在其次。上引《杨骏传》之后接着又记“于是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怨望者愤然者主要应当就是宗室诸王。在矫改之武帝遗诏中说:“若止宿殿中,宜有翼卫,其差左右二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给骏,令得持兵仗出入。”表明左右二卫三部司马及殿中都尉、司马在殿中宿卫,三部司马与殿中司马并非相同官职,杨骏早在专权之初便十分重视对自身的禁卫。杨骏“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史未明载具体由何人担任禁卫武官(长官)来统领禁兵,不过从后来杨骏被诛时的情况可推知一二。《晋书》卷四《惠帝纪》: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三月辛卯,诛太傅杨骏、骏弟卫将军珧·太子太保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杨邈、左将军刘预、河南尹李斌、中书令蒋俊、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皆夷三族”。据《杨骏传》,对其专权行为,其弟珧、济“数相谏止,骏不能用,因废于家”,可知珧、济当时并非骏党,株连而死实属怨枉。在以上被诛诸人中,明确为禁卫武官者是中护军张劭,此人又见《晋书》卷四四《石鉴传》:“武帝崩,(司空石)鉴与中护军张劭监统山陵。”可知张劭在晋武帝去世之初已为中护军。《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五月,“杨骏以贾后险悍,多权略,忌之,故以其甥段广为散骑常侍,管机密,张劭为中护军,典禁兵”。看来张劭确是杨骏所安排的典禁兵的禁卫长官之一。张劭与段广同为杨骏外甥,同上书四月条谓“劭,骏甥也”,可证。刘预之职务应即左军将军,亦为杨骏所安置的禁卫武官。《太平御览》卷九七《皇王部二二·西晋惠皇帝》记为“左军刘桢”,《通鉴》及《晋书》卷三五《裴頠传》皆记为“左军将军刘豫”,当以此一记载为是。惠帝永熙元年八月,“遣南中郎将石崇、射声校尉胡奕、长水校尉赵俊、扬烈将军赵欢将屯兵四出”[2](卷四《惠帝纪》)。据《晋书》卷三三《石崇传》载:“元康初,杨骏辅政……出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表明石崇属杨骏排挤对象,依此类推,胡奕、赵俊等禁卫武官亦当为杨骏所排挤。可能在将胡、赵等人排挤出朝后,杨骏以其亲党接任。
杨骏虽以亲党典禁兵,但却未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禁卫军权。早在晋武帝末年便以王佑为北军中候,这是武帝临终一项重要安排。《晋书》卷三《武帝纪》:“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帝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看来北军中候王佑并非杨骏死党,似亦未为其所控制。同上,卷七五《王峤传》:“父佑,以才智称,为杨骏腹心。骏之排汝南王亮、退卫瓘,皆佑之谋也。位至北军中候。”按此与《武帝纪》所载有异,不知孰是。从王佑后来不是贾氏所诛对象,在贾、杨之争中也不见其行动,杨骏未能控制内军等情况分析,王佑似非杨骏腹心。在贾、杨之争中未支持杨骏,实际就等于帮了贾后。杨骏控制禁兵的举措引起了贾后及宗室诸王的警觉和反感,后者很快便采取措施与之对抗。毕业论文杨骏未能完全控制禁兵又成为其覆灭的重要因素。《晋书》卷四〇《杨骏传》:“殿中中郎孟观、李肇,素不为骏所礼,阴构骏将图社稷。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贾后又令肇报大司马汝南王亮,使连兵讨骏……肇报楚王玮,玮然之,于是求入朝。”可知贾后密谋消灭杨骏的计划是由殿中中郎孟观、李肇阴谋策划的,并由李肇与宗室诸王相联络。《华阳国志》卷一一《后贤志·何攀传》:“迁散骑侍郎。太傅杨骏谋逆,请众官。攀与侍中傅祗、侍郎王恺等往。惠帝从楚王玮、殿中中郎孟观策,戒严,诛骏。外已匆匆,攀与祗逾墙得出侍天子。天子以为翊军校尉,领熊渠兵,一战斩骏,社稷用安。”[3]这一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后与杨骏之争,显示殿中中郎孟观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殿中中郎典殿内之兵,地位不高但颇为机要[3]。
- 上一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毕业论文
- 下一篇:汉代政治文化的转移历史论文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古代史]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分别从我国当时的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毕业论文 这些经验和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发表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全文]
- [古代史]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
-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 毕业论文 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全文]
- [古代史]儒学的人文精神毕业论文
-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毕业论文 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全文]
- [古代史]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毕
-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毕业论文 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1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全文]
- [古代史]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
- 古代史毕业论文 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全文]
- [古代史]北宋亡国的缘由历史毕业
- 对于北宋何以亡国,人们素来议论颇多。其中,以当时杨时的亡于王安石变法论, 古代史毕业论文 李邺的金强宋弱北宋必亡论以及鲁迅的唱着老调子亡国论最具代表性。前两种说法固然荒谬,鲁迅的议论也未必确当。本文认为,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亡国;不是亡于变法,而是亡于胡改乱革;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亡国。 北宋亡国即靖康之变,已是800多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