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校世界古代史课程中的史料引入———以
作者2019-03-25 10:54未知
世界古代史课程是国内高校历史学科培养体系中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对世界文明最初发展阶段的了解得到加深,并为学习世界中世纪史、近代史、现当代史打下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连续三年承担本学院历史学本科必修课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任何相关内容等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很多大一学生仍旧保持着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以识记为主,欠缺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对于很多相关问题并没有能深入理解。而史料是历史学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素材。有鉴于此,在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引入了大量文献、近现代学者的论著、历史图片等史料,期望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好的把握,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并打下一定的史学功底。
一、“古代罗马文明”章节中文献的引入与分析
世界古代史课程共72 个课时,使用的教材是由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古代史编》(2011 年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总课时量,笔者将这门课程的授课分为六章:史前时代、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在这一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第六章“古代罗马文明”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将其分成了六小节,其中,罗马共和国时代和罗马帝国时代是重要部分。在这个部分的授课过程中,罗马如何从共和国时代过渡到帝国时代,如何走向繁荣,又如何逐渐衰落的内容是其中的重点部分,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较多的文献资料作为例证,试图让学生逐渐了解史料阅读与分析的重要性。
首先,在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的过程中,数位军政人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前三头同盟”中恺撒、庞培、克拉苏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个部分在教材上较为简略,只是陈述了三人从联盟关系到逐渐恶化成为对手的过程,并没有深入分析这种关系变化的深层社会背景及其影响。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引入亲历者恺撒的重要著作《内战记》中的相关内容,令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共和国末期罗马内部的政局变化。同时,笔者还引入了著名罗马史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部名著中有大量关于恺撒、克拉苏等的介绍与评议,可供学生参考。
其次,罗马法不仅在罗马走向繁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是罗马世界内聚性品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罗马人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但是教材中有关罗马法的论述较少,与其在罗马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为了补充这一内容,我通过对《塞奥多西法典》中相关条目的引入,试图让学生了解罗马法的基本发展情况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
再次,罗马帝国巧妙运用自己的军团不断在亚平宁半岛及周边地区开疆拓土,可以说,罗马共和国史及罗马帝国早期历史就是罗马人不断进行外侵的历史。而这些战争中,罗马与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是重点内容。这场战争对于罗马国家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引入了波里比阿的《罗马帝国的崛起》,这部文献对第二次布匿战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同时,结合布匿战争的相关地图,能让学生对这一重要战争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最后,有关罗马帝国衰亡的内容向来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教材中所持的观点认为,年幼的皇帝罗慕路斯在476 年被日耳曼联军废黜,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政权的灭亡。这种观点是传统意义上的看法,而教材中对其灭亡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但笔者仍然认为,对于这样的重要问题,需要通过对这一时期东西部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才能真正地发掘出日耳曼人为何能够轻易获胜,以及与帝国东部地区相比,为何西部地区会首先遭遇灭顶之灾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部分的授课过程中,我引入了左西莫斯的《罗马新史》、尤特罗庇乌斯的《罗马国史大纲》等文献资料,就其中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试图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当中,大部分国内已有中译本,这样也为学生阅读这些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大量文献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史料的重视程度和尝试分析与应用史料的能力,而且可作为教材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的了解。
二、“古代罗马文明”章节中论著及论文的引入与分析
除了文献资料之外,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著作和论文)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参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世界史学科中,很多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应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大量“古代罗马文明”相关论著和论文内容的引入与分析,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
首先,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罗马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尤其是国外学者的众多极具分量的论著,我认为十分有引入教学的必要。其中,迈克尔·格兰特的《罗马史》、特奥多尔·蒙森的《罗马史》(第二卷)等都对罗马如何从共和国过渡到帝国,如何走向繁荣状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作为教材以及相关文献的补充。
其次,“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论题不仅是“古代罗马文明”授课内容的重点,同时也涉及世界古代史与中世纪史的分段问题。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所持的“衰亡”观点在学界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200多年,他的观点亦体现在现今教材之中。而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彼得·布朗为代表的学者所提出的“转型说”逐渐开始挑战吉本的“衰亡说”。笔者将彼得·布朗、埃弗利尔·卡梅伦等学者著作中的“转型”观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期给学生更多的史料参考,同时也期望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的能力。
最后,除了国内外学者的论著之外,笔者还引入了不少专题性论文,如李隆国的《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晚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等,试图让学生了解国内罗马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令其在就罗马文明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有所参考。
笔者在“古代罗马文明”章节的课程讲授过程中,就罗马发展的相关问题引入以上专著和论文,希望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应用史料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把握学界最近研究动态的目的。
三、小结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古代史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历史学培养方案中几乎都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对于这样一门且古且洋,又与高中历史课程无衔接的课程,大一新生在把握相关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笔者以“古代罗马文明”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文献、近现代学者的论著和论文等重要史料,希望能够在补充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实这一课程的课堂内容,让学生逐渐养成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对“古罗马文明”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一、“古代罗马文明”章节中文献的引入与分析
世界古代史课程共72 个课时,使用的教材是由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古代史编》(2011 年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总课时量,笔者将这门课程的授课分为六章:史前时代、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在这一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第六章“古代罗马文明”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将其分成了六小节,其中,罗马共和国时代和罗马帝国时代是重要部分。在这个部分的授课过程中,罗马如何从共和国时代过渡到帝国时代,如何走向繁荣,又如何逐渐衰落的内容是其中的重点部分,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部分,所以,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较多的文献资料作为例证,试图让学生逐渐了解史料阅读与分析的重要性。
首先,在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的过程中,数位军政人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前三头同盟”中恺撒、庞培、克拉苏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个部分在教材上较为简略,只是陈述了三人从联盟关系到逐渐恶化成为对手的过程,并没有深入分析这种关系变化的深层社会背景及其影响。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引入亲历者恺撒的重要著作《内战记》中的相关内容,令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共和国末期罗马内部的政局变化。同时,笔者还引入了著名罗马史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部名著中有大量关于恺撒、克拉苏等的介绍与评议,可供学生参考。
其次,罗马法不仅在罗马走向繁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是罗马世界内聚性品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罗马人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但是教材中有关罗马法的论述较少,与其在罗马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为了补充这一内容,我通过对《塞奥多西法典》中相关条目的引入,试图让学生了解罗马法的基本发展情况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
再次,罗马帝国巧妙运用自己的军团不断在亚平宁半岛及周边地区开疆拓土,可以说,罗马共和国史及罗马帝国早期历史就是罗马人不断进行外侵的历史。而这些战争中,罗马与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是重点内容。这场战争对于罗马国家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引入了波里比阿的《罗马帝国的崛起》,这部文献对第二次布匿战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同时,结合布匿战争的相关地图,能让学生对这一重要战争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最后,有关罗马帝国衰亡的内容向来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教材中所持的观点认为,年幼的皇帝罗慕路斯在476 年被日耳曼联军废黜,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政权的灭亡。这种观点是传统意义上的看法,而教材中对其灭亡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但笔者仍然认为,对于这样的重要问题,需要通过对这一时期东西部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才能真正地发掘出日耳曼人为何能够轻易获胜,以及与帝国东部地区相比,为何西部地区会首先遭遇灭顶之灾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部分的授课过程中,我引入了左西莫斯的《罗马新史》、尤特罗庇乌斯的《罗马国史大纲》等文献资料,就其中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试图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当中,大部分国内已有中译本,这样也为学生阅读这些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大量文献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史料的重视程度和尝试分析与应用史料的能力,而且可作为教材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的了解。
二、“古代罗马文明”章节中论著及论文的引入与分析
除了文献资料之外,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著作和论文)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参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世界史学科中,很多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应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大量“古代罗马文明”相关论著和论文内容的引入与分析,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
首先,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罗马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尤其是国外学者的众多极具分量的论著,我认为十分有引入教学的必要。其中,迈克尔·格兰特的《罗马史》、特奥多尔·蒙森的《罗马史》(第二卷)等都对罗马如何从共和国过渡到帝国,如何走向繁荣状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作为教材以及相关文献的补充。
其次,“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论题不仅是“古代罗马文明”授课内容的重点,同时也涉及世界古代史与中世纪史的分段问题。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所持的“衰亡”观点在学界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200多年,他的观点亦体现在现今教材之中。而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彼得·布朗为代表的学者所提出的“转型说”逐渐开始挑战吉本的“衰亡说”。笔者将彼得·布朗、埃弗利尔·卡梅伦等学者著作中的“转型”观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期给学生更多的史料参考,同时也期望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的能力。
最后,除了国内外学者的论著之外,笔者还引入了不少专题性论文,如李隆国的《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晚期罗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等,试图让学生了解国内罗马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令其在就罗马文明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有所参考。
笔者在“古代罗马文明”章节的课程讲授过程中,就罗马发展的相关问题引入以上专著和论文,希望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应用史料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把握学界最近研究动态的目的。
三、小结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古代史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历史学培养方案中几乎都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对于这样一门且古且洋,又与高中历史课程无衔接的课程,大一新生在把握相关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笔者以“古代罗马文明”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文献、近现代学者的论著和论文等重要史料,希望能够在补充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实这一课程的课堂内容,让学生逐渐养成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对“古罗马文明”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 上一篇:浅谈重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
- 下一篇:分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建构路径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古代史]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建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分别从我国当时的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毕业论文 这些经验和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发表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全文]
- [古代史]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
- 明清的科举文体八股文与元代的杂剧有着潜在的关系, 毕业论文 具体表现在八股文的创体特征、八股文制定者对杂剧的喜好、两者在代言体与起承转合结构等方面的相似。 探讨戏曲与八股文之间关系是古代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前人学者关注的不是太多,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从角度立论八股,卢前《八股文小史》一书中将八股与戏曲的结...[全文]
- [古代史]儒学的人文精神毕业论文
-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 毕业论文 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全文]
- [古代史]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毕
-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毕业论文 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1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全文]
- [古代史]浅析历史材料教学法毕业
- 古代史毕业论文 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选择,这种教法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了其现实的必要性与意义。运用这种教法应精心选择材料、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运用历史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全文]
- [古代史]北宋亡国的缘由历史毕业
- 对于北宋何以亡国,人们素来议论颇多。其中,以当时杨时的亡于王安石变法论, 古代史毕业论文 李邺的金强宋弱北宋必亡论以及鲁迅的唱着老调子亡国论最具代表性。前两种说法固然荒谬,鲁迅的议论也未必确当。本文认为,北宋不是唱着老调子,而是唱着新调子亡国;不是亡于变法,而是亡于胡改乱革;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亡国。 北宋亡国即靖康之变,已是800多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