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私原因之心理学研究
【摘要】受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学前早期幼儿的“自私”行为不同于成人的自私行为。基于心理学角度,在正确看待幼儿“自私”行为的基础上,此心理学毕业论文就儿童自私行为这一问题,提出几种应对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学前早期“自私”行为
一、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理论水平的制约
心理理论是指儿童根据个体的知识经验对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感知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幼儿能都站在他人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的一种能力。一般来说,四岁前的小朋友基本上还没有具备心理理论,他们基本没有办法站在他人立场上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当他们不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时候,就无法体会这些小朋友想玩自己玩具的那种心情。
所以,当三岁左右的孩子出现以上不和别人分享物品时,我们就不能简单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自私,这种行为是有情可原的。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学前期孩子的“自私”行为用“自我中心”一词来解释,区别于成人的自私行为。
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分成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用语言与周围人进行交流,出现了“延迟模仿”,出现了“象征性游戏”,但这个时期儿童没有掌握“守恒”的概念,自我中心化比较严重。150学前期的儿童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完全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事物。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32在这个经典的实验中,八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者。所以,自我中心思维是幼儿思维发展中必经的一个环节。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同伴交往、师幼交往等社会交往活动不断地减弱。
刚开始与他人交往时,幼儿可能会因为其自我中心主义而与其他小伙伴发生摩擦,但正是这些摩擦使他们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走出来,慢慢了解到他人跟自己有不同的想法,逐渐能了解别人的立场,从而去尝试寻找共同可以接受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去自我中心”,这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前提。儿童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需要家长、老师的正确示范和引导。
2、家庭环境的影响
虽然国家现在已经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可基于生活的压力,很多家庭依然选择只要一个孩子,就出现很多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家里所有的人以孩子为中心,再加之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人把太多的爱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尤其是老人家带孩子时,即使是无理要求,也是无条件满足。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所有人都要听我的,我想干嘛就干嘛,动不动就生气,大哭大喊,甚至以打人的方式去抢夺别人的东西,对于小伙伴的感受却没办法体会。这些行为就表现为我们看到的“自私”行为。
3、身边成人的“榜样”作用
学前期的幼儿模仿能力超强,他们通过老师、家长的“榜样”作用,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是成人行为的再现。心理学家班杜拉基于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他提出,儿童总是“睁大眼睛和撑起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或无意的反应,其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12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儿童会受到相应的强化。
对于班杜拉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关键作用的实验是著名的波比娃娃实验。实验者随机选取了两组儿童,分别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安排实验组的儿童观看成人对波比娃娃玩偶进行拳打、脚踢、口骂等攻击行为的情景,而控制组的儿童观看成人平静地与波比娃娃玩偶玩耍的情境,随后他们分别被带到有相似玩偶的房间。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比控制组儿童要多很多。这一结果验证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获得攻击性行为模式,也可能通过观察模仿获得“自私”的行为模式。对此,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有邻居来借物品时,家长怕把东西弄坏就故意找借口不借,事情被孩子看到后就无意间成了培养孩子小气行为的反面教材。长此以往,就会无意间培养孩子的“自私”行为。
二、幼儿“自私”行为的应对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客观看待孩子的自私行为
作为家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孩子。
首先要判断孩子的“自私”行为是自我中心,还是类似成人的自私自利。如果是后者,家长也不要盲目批评孩子的行为,可以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教育;如果是前者,那么家长就要知道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需要家长的悉心引导。在学前早期存在一种符合其年龄特征的游戏形式,叫做平行游戏。平行游戏是社会性游戏的初级阶段级形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在一起玩,他们参加其他孩子类似的游戏,或玩差不多的玩具,但是他们之间各玩各的,不设法改变或影响同伴的游戏活动,有时之间相互模仿,但没有合作行为,也没有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倾向,幼儿初期常进行这种游戏。
成人要知道:平行游戏是幼儿游戏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他们需要有机会去操作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具,而不是必须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这些玩具,这不是类似成人的自私行为,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特有的心理行为。成人对三岁孩子的这些行为要给予理解和客观看待,不能总是用自私、小气来评价他们,这样无意间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成人应该尊重孩子的年龄行为特点,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关心、适宜的发表指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2、运用强化的原理,及时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尤其要及时鼓励和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实验证明,强化行为越及时,强化的效果就越好。[4]最好在事情刚刚发生后就立马给予强化。强化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口头强化就是用语言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口头表扬,但是表扬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简简单单地说“你真棒”,而是要尽量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讲出来,表扬得越具体,效果就越好。而后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或亲一下孩子的额头,孩子会感到特别愉悦。成人这样做是要让孩子知道这样的分享行为是对的,与人分享会收获更多的快乐,激发孩子继续产生分享行为。
3、借助游戏的力量,正面引导孩子的合作行为
外部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行为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和老师可以在这两个重要场所中借助游戏的力量,正面引导其合作行为,帮助幼儿尽快学会分享、学习合作。家长和老师在选择游戏时,要有针对性地为幼儿选取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比如跷跷板、趣味篮球接力赛等游戏,孩子一个人是无法愉快地进行的。成人要创设合作的游戏环境,鼓励孩子参与,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在参与中体会互帮互助、合作分享带来的快乐,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发表指导幼儿在合作分享活动中感受被帮助、被尊重,并学习控制自己的不合理情绪,通过集体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4、通过家园合作的渠道,逐步促成孩子的去中心化行为
首先,幼儿园老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对有“自私”行为的孩子在园的表现要及时告知家长、与家长交流沟通,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共同商量和制定如何能改善该幼儿自私行为的办法。
其次,在家庭里,家长要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对孩子过于溺爱。比如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合理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和帮助他人;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一些相对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孩子好的行为要及时鼓励和强化。
第三,在学校里,教师要主动地与该幼儿接触,通过讲故事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爱,取得他的信任;找到该幼儿的优点,并适当夸大,还要有意给他布置一些简单的服务小朋友的任务,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主动给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提供帮助,为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安排其当值日生,引导他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大方地与同伴相处。家园要密切联系,关注幼儿发展的动态,共同商量并采取适宜的方法逐步促成其去中心化行为。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成人要理性思考、客观看待,即使对待其真正的自私行为,也要在“爱与尊重”的理念下、爱的环境中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蹲下来的教育”。
由本毕业论文可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必修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未来的幼儿教师都应该通过系统学习,准确把握,这是把自己打造成卓越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张永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顾荣芳.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冯夏婷.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家长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 上一篇:从心理学分析电信诈骗罪的行为
- 下一篇:心理学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背后原因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心理学]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及分
- 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指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学习环境、学习因素、学习质量的感知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生物学习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状况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等进行设计,对教学环节策略及技术应用的效果认知和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估。评估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积...[全文]
- [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与网络营销之
- 网络营销是企业借助网络化平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包装、宣传、营销的活动。随着当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发运营,基于网络支付和电商平台的网络营销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对传统市场带来了很多的冲击,这样的冲击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心理,让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未来的网络营销竞争中,如何把握消费...[全文]
- [心理学]从心理学分析电信诈骗罪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了最红很常见的诈骗手段。与普通诈骗罪相比,电信诈骗罪在客观行为方面有其特殊性。本 心理学毕业论文 从犯罪决策、人格因素、社会建构因素等视角,对电信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认定进行分析,对于准确界定此罪与彼罪,正确适用法律,有效地打击日益蔓延的电信诈骗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信诈骗;客观要件...[全文]
- [心理学]幼儿的自私原因之心理学
- 【摘要】受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学前早期幼儿的自私行为不同于成人的自私行为。基于心理学角度,在正确看待幼儿自私行为的基础上,此 心理学毕业论文 就儿童自私行为这一问题,提出几种应对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学前早期自私行为 一、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理论水平的制约 心理理论是指儿童根据个体的知识经验对他人心理状态...[全文]
- [心理学]心理学分析大学生手机成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全面普及,手机成瘾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本 心理学毕业论文 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种理论为基础,透过心理学视角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手机成瘾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一、心理学三大势力对手机成瘾的分...[全文]
- [心理学] 浅谈心理契约理论在人
-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模式的转变,劳动个体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单纯依靠经济性契约管理逐渐转移到柔性的人文关怀激励上来,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认知。组织与劳动个体的期望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经济和升职的基本需求,不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而是表现为更高层次的情感期望,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期待构成了当代心理契约的基本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