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
作者2019-03-25 10:31未知
一、引言
视觉冲击力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为摄影界的流行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新闻摄影比赛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所以,视觉冲击力不仅关系到新闻摄影的外在表现,更将对作品的新闻价值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对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的把握,则能使作品获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进而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新闻价值。
二、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在新闻摄影工作中,新闻价值是摄影工作者关注的主要元素之一,而能否确保新闻价值,则与新闻摄影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直接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新闻图片需要发挥传递信息和报道未知事物的作用,所以在新闻图片中,新闻价值和内容处于支配地位。但与此同时,新闻图片是否具有形象价值,则取决于其视觉冲击力。在新闻图片被定格的一瞬间,其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和价值,否则将成为失败的摄影报道。但只有内容却毫无视觉冲击力,则很难给人留下印象,导致摄影报道仍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1]所以,即便视觉冲击力在新闻摄影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但是仍然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新闻图片才能给人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摄影报道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进而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三、增强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的方法研究
(一)抓取瞬间形象
从根本上来讲,新闻摄影需要以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内容,并且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从而凭借影像和文字传递新闻信息。而想要使新闻图片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以达到抓住受众眼球的目的,还要善于抓取瞬间形象。因为与影楼摄影不同,新闻摄影中的被摄主体不受摄影工作者的摆布,摄影工作者也无法对摄影场景进行精心安排,所以通常较难获得满意的镜头。根据“决定性瞬间”理论可知,摄影作品的成败就在于抓拍的一瞬间,所以瞬间形象的抓取也将成为图片视觉冲击力形成的关键。而尽管新闻事件是随机出现的,但是瞬间形象的抓取却不能随意,而是要对能够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瞬间形象进行抓拍,以确保新闻图片能够完整地传递信息。[2]正因为如此,新闻摄影工作者就更要认识到瞬间形象抓拍的重要性,要有敏锐的思维和目光,才能从普通的镜头中抓取到不一样的瞬间。而除了拥有敏锐的目光,摄影工作者更要有敏捷的反应才能将稍纵即逝的一瞬间抓拍下来。
想要达到抓拍瞬间形象的目的,摄影工作者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其需要关注新闻摄影中的人物神态和表情,这些能够使人的自然情感得到充分反映,甚至难以用语言描绘。例如,在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一等奖的作品《阿依达》,抓拍的是叙利亚难民“阿依达”满面血污掩面哭泣的画面,透过人物的眼神能够充分感受到饱受战争折磨的难民的痛苦无助。其次,新闻摄影工作者还要注意对人物动态或动作进行抓拍。例如,国内著名新闻摄影记者高秀峰拍摄作品《民主的权利》就将第一次有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举手反对的瞬间抓拍了下来,与周围“一致通过”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之所以要抓拍人物动作的瞬间,是由于拍摄静止不动的画面总是显得死板,而运动的一瞬间则会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此外,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抓拍细节和特进行主体局部,而并非是一味追求拍摄大场景。[3]因为,相较于局部场景,大场景虽然包含了很多信息,但是内容也不够突出,新闻主题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对局部进行抓拍,则能使画面更加精炼,进而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做好内容选择
尽管新闻摄影主要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拍摄,但是仍然有不同的拍摄关注点。所以,想要保证摄影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就要做好拍摄内容的选择,并根据内容进行拍摄关注点的采用。
首先,新闻摄影可以选择重大灾难题材。在重大事故发生后,新闻摄影不仅可以对灾难的破坏性进行拍摄,还可以灾难为背景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进行关注,以便通过新闻图片传达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就有很多充满温情的画面被拍摄了下来,这些图片蕴含抚慰受灾群众心灵的力量,如担架上敬礼的小学生的照片就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画面传递出的温暖与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该种内容选择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逆向选择方式,能够凸显摄影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其次,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选择日常生活题材。在对日常生活中的对象进行拍摄时,尽管面对的都是一些十分常见的画面,但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运用逆向思维拍摄出不平凡的作品。[4]例如,很多摄影工作者通过拍摄残疾人吃饭、画画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最平常不过的场景,却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强烈的触动,从而在引发人们感悟知足常乐的同时,激发人们爱护和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情感。
再者,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拍摄一些知名人物,因为这类人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新闻价值也相对更高。但是,拍摄知名人物并非是要记录这些人物的生活,而是要传达一定的意义。例如,知名武打明星成龙就有一张献血的经典照片。在这张照片中,不同于以往的硬汉形象,作为知名人物的成龙在抽血时做出了夸张的表情,使得图片更具幽默感,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而人们在微笑过后,则对公益活动产生了更多的感触。如果仅仅是拍摄成龙表情温和的献血过程,反而难以给人带来这种生动、真实的感受,也就难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近年来,在中国的很多对外图片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的新闻图片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图片大多展现了夫妻二人和睦融洽的关系,不同于过去严肃的领导形象,这样的形象使领导人的亲和力得到了增强。[5]在这些图片中,最受人关注的图片之一就是习近平主席在机舱门口为夫人拎包的场景,不仅传达了尊重和关爱女性的观念,更引发了民众对夫妻相处之道的讨论。
(三)加强技术运用
除了加强摄影内容的选择,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摄影技术增强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摄影工作者还要回归到摄影工作本身,从而加强对摄影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首先,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加强新闻图片拍摄角度的设计,学会采用仰拍、俯拍等多种拍摄角度。具体从哪一角度进行拍摄,则要根据人物和场景进行选择。众所周知,我国前总理温家宝个子不高,但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总理。新闻拍摄者在对温家宝总理进行拍摄时,采用了仰拍的手法来体现人物的伟岸,不仅传达出摄影师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还展现了总理在国民心中的高大形象。在拍摄高大形象或庄严场景时,运用仰拍手法可以实现视觉上的情感渲染。此外,在对大场景进行拍摄时,运用广角镜头可以使镜头发生畸变,从而使画面的视觉张力得到增强,进而给人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6]因此,还应从多角度进行素材采集,以获得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其次,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做好画面构图,以便通过简单的画面凸显作品主题,从而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比如,可以从参照物选择上进行主题的衬托,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7]例如,著名摄影家萨姆·希尔在1937年拍摄了一幅白人小孩牵着黑人小孩的经典照片,通过两个儿童之间的肤色、胖瘦和大小的对比展现了非洲人民的处境,给人带来了难以言表的震撼。
再者,新闻摄影还应注重采光,以便赋予新闻画面更多的表现力。在新华社记者罗更拍摄的庆贺核弹元勋王淦昌八十大寿科学报告会的照片中,老科学家的脸被投影仪的光照亮,手指则成为投影仪上的剪影,从而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此外,新闻摄影者也应该加强对色彩的运用,从而利用色彩相互烘托、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谨慎地使用互补色,以免画面出现过多对比强烈的颜色分散受众的视觉注意力。因此,还应尽量拍摄色彩饱和度低的图片以突出新闻主体。
四、结语
在对新闻图片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人将经历从外在感知到内在感悟的过程。通过抓取瞬间形象和做好内容选择,并加强技术运用,则能使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得到提高,从而引起受众注意。在此基础上,受众才能对新闻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图片的价值。因此,新闻摄影工作者还应加强对视觉冲击力的研究,以便在增强摄影作品新闻价值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
视觉冲击力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为摄影界的流行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新闻摄影比赛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所以,视觉冲击力不仅关系到新闻摄影的外在表现,更将对作品的新闻价值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对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的把握,则能使作品获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进而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新闻价值。
二、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在新闻摄影工作中,新闻价值是摄影工作者关注的主要元素之一,而能否确保新闻价值,则与新闻摄影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直接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新闻图片需要发挥传递信息和报道未知事物的作用,所以在新闻图片中,新闻价值和内容处于支配地位。但与此同时,新闻图片是否具有形象价值,则取决于其视觉冲击力。在新闻图片被定格的一瞬间,其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和价值,否则将成为失败的摄影报道。但只有内容却毫无视觉冲击力,则很难给人留下印象,导致摄影报道仍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1]所以,即便视觉冲击力在新闻摄影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但是仍然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新闻图片才能给人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摄影报道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进而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三、增强新闻摄影视觉冲击力的方法研究
(一)抓取瞬间形象
从根本上来讲,新闻摄影需要以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内容,并且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从而凭借影像和文字传递新闻信息。而想要使新闻图片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以达到抓住受众眼球的目的,还要善于抓取瞬间形象。因为与影楼摄影不同,新闻摄影中的被摄主体不受摄影工作者的摆布,摄影工作者也无法对摄影场景进行精心安排,所以通常较难获得满意的镜头。根据“决定性瞬间”理论可知,摄影作品的成败就在于抓拍的一瞬间,所以瞬间形象的抓取也将成为图片视觉冲击力形成的关键。而尽管新闻事件是随机出现的,但是瞬间形象的抓取却不能随意,而是要对能够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瞬间形象进行抓拍,以确保新闻图片能够完整地传递信息。[2]正因为如此,新闻摄影工作者就更要认识到瞬间形象抓拍的重要性,要有敏锐的思维和目光,才能从普通的镜头中抓取到不一样的瞬间。而除了拥有敏锐的目光,摄影工作者更要有敏捷的反应才能将稍纵即逝的一瞬间抓拍下来。
想要达到抓拍瞬间形象的目的,摄影工作者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其需要关注新闻摄影中的人物神态和表情,这些能够使人的自然情感得到充分反映,甚至难以用语言描绘。例如,在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一等奖的作品《阿依达》,抓拍的是叙利亚难民“阿依达”满面血污掩面哭泣的画面,透过人物的眼神能够充分感受到饱受战争折磨的难民的痛苦无助。其次,新闻摄影工作者还要注意对人物动态或动作进行抓拍。例如,国内著名新闻摄影记者高秀峰拍摄作品《民主的权利》就将第一次有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举手反对的瞬间抓拍了下来,与周围“一致通过”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之所以要抓拍人物动作的瞬间,是由于拍摄静止不动的画面总是显得死板,而运动的一瞬间则会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此外,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抓拍细节和特进行主体局部,而并非是一味追求拍摄大场景。[3]因为,相较于局部场景,大场景虽然包含了很多信息,但是内容也不够突出,新闻主题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对局部进行抓拍,则能使画面更加精炼,进而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做好内容选择
尽管新闻摄影主要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拍摄,但是仍然有不同的拍摄关注点。所以,想要保证摄影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就要做好拍摄内容的选择,并根据内容进行拍摄关注点的采用。
首先,新闻摄影可以选择重大灾难题材。在重大事故发生后,新闻摄影不仅可以对灾难的破坏性进行拍摄,还可以灾难为背景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进行关注,以便通过新闻图片传达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就有很多充满温情的画面被拍摄了下来,这些图片蕴含抚慰受灾群众心灵的力量,如担架上敬礼的小学生的照片就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画面传递出的温暖与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该种内容选择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逆向选择方式,能够凸显摄影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其次,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选择日常生活题材。在对日常生活中的对象进行拍摄时,尽管面对的都是一些十分常见的画面,但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运用逆向思维拍摄出不平凡的作品。[4]例如,很多摄影工作者通过拍摄残疾人吃饭、画画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最平常不过的场景,却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强烈的触动,从而在引发人们感悟知足常乐的同时,激发人们爱护和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情感。
再者,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拍摄一些知名人物,因为这类人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新闻价值也相对更高。但是,拍摄知名人物并非是要记录这些人物的生活,而是要传达一定的意义。例如,知名武打明星成龙就有一张献血的经典照片。在这张照片中,不同于以往的硬汉形象,作为知名人物的成龙在抽血时做出了夸张的表情,使得图片更具幽默感,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而人们在微笑过后,则对公益活动产生了更多的感触。如果仅仅是拍摄成龙表情温和的献血过程,反而难以给人带来这种生动、真实的感受,也就难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近年来,在中国的很多对外图片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的新闻图片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图片大多展现了夫妻二人和睦融洽的关系,不同于过去严肃的领导形象,这样的形象使领导人的亲和力得到了增强。[5]在这些图片中,最受人关注的图片之一就是习近平主席在机舱门口为夫人拎包的场景,不仅传达了尊重和关爱女性的观念,更引发了民众对夫妻相处之道的讨论。
(三)加强技术运用
除了加强摄影内容的选择,新闻摄影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摄影技术增强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摄影工作者还要回归到摄影工作本身,从而加强对摄影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首先,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加强新闻图片拍摄角度的设计,学会采用仰拍、俯拍等多种拍摄角度。具体从哪一角度进行拍摄,则要根据人物和场景进行选择。众所周知,我国前总理温家宝个子不高,但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总理。新闻拍摄者在对温家宝总理进行拍摄时,采用了仰拍的手法来体现人物的伟岸,不仅传达出摄影师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还展现了总理在国民心中的高大形象。在拍摄高大形象或庄严场景时,运用仰拍手法可以实现视觉上的情感渲染。此外,在对大场景进行拍摄时,运用广角镜头可以使镜头发生畸变,从而使画面的视觉张力得到增强,进而给人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6]因此,还应从多角度进行素材采集,以获得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其次,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做好画面构图,以便通过简单的画面凸显作品主题,从而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比如,可以从参照物选择上进行主题的衬托,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7]例如,著名摄影家萨姆·希尔在1937年拍摄了一幅白人小孩牵着黑人小孩的经典照片,通过两个儿童之间的肤色、胖瘦和大小的对比展现了非洲人民的处境,给人带来了难以言表的震撼。
再者,新闻摄影还应注重采光,以便赋予新闻画面更多的表现力。在新华社记者罗更拍摄的庆贺核弹元勋王淦昌八十大寿科学报告会的照片中,老科学家的脸被投影仪的光照亮,手指则成为投影仪上的剪影,从而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此外,新闻摄影者也应该加强对色彩的运用,从而利用色彩相互烘托、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谨慎地使用互补色,以免画面出现过多对比强烈的颜色分散受众的视觉注意力。因此,还应尽量拍摄色彩饱和度低的图片以突出新闻主体。
四、结语
在对新闻图片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人将经历从外在感知到内在感悟的过程。通过抓取瞬间形象和做好内容选择,并加强技术运用,则能使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得到提高,从而引起受众注意。在此基础上,受众才能对新闻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图片的价值。因此,新闻摄影工作者还应加强对视觉冲击力的研究,以便在增强摄影作品新闻价值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
- 上一篇:探索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策略
- 下一篇:探究视觉传达设计中摄影艺术的应用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美术摄影]美术摄影毕业论文发表作
- 美术摄影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全文]
- [美术摄影]浅析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 美术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孩子们在线条、色彩和光影的描绘和图画中, 进行美的感知, 进行自我的表达, 使学生在理解真善美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 我们鼓励孩子学习美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所谓的考试,不是为了给孩子增加学习的负担, 而是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全文]
- [美术摄影]试谈民间美术对室内建筑
- 1 室内建筑装饰设计与民间美术的有效融合 1.1 二者在装饰形式方面的融合 民间美术以真与拙的姿态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赋予它独有的文化寓意,隐喻对祥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这一习惯性观念也正好被室内建筑装饰设计普遍认可与接受,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设计、创新,从而使得其作品本身更具说服力。比如将经过综合的时间和空间处理过的民间美术,再...[全文]
- [美术摄影]试谈乡土美术课程在现代
- 一、乡土美术的性质和发展 (一)乡土美术的性质 美术作为艺术类型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乡土美术是在地域性族群中传承了悠久历史的美术文化现象或者是实物载体,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活动的产物,因其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的乡土美术实物载体包括保留和蕴藏完好的族群绘画、工艺、建筑、雕塑、面塑、面具、...[全文]
- [美术摄影]试谈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
- 1 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美术教育各有千秋。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美术教育, 都在阶段性地进行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改革趋势比较统一,具体而言,都是围绕两点来进行美术教育改革的: 一是丰富艺术知识,并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二是合理安排艺术与文化知识,以确保二者的平衡性。在如此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下,奋战在...[全文]
- [美术摄影]试析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
-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各种类型的商品屡见不鲜,同一类商品也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从某种程度上看,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为消费者理解商品特点元素,提供重要帮助。在产品营销推广过程中,其外在包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有效应用外在包装设计,能够为产品内涵丰富、品质感增强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就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