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毕业论文】关于先秦“诗乐教育”理
作者2019-09-25 11:59未知
诗乐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先秦“诗乐教育”理论体系其功能机制有关教育理论毕业论文。
摘要:诗、乐教育是夏、殷贵族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周朝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诗乐教育的目的意义有三:陶冶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促进个体心性的和谐;节制情感,实现人伦关系的和谐;艺术化的表达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先秦诗乐教育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先秦诗乐;教育理论;陶冶性情;人伦教化
当代中国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学科体系、内容体系,主要是借鉴欧美现代教育制度。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当反思传统和历史,重新考量当下学校教育的学科和内容体系。先秦诗乐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比较重要和特别的一个现象,本文将对它进行分析,探讨其理论体系构建和具体的功能机制,期望对当代中国教育有所启发。
一、先秦教育以乐教为主
远古蒙昧,文献阙如,其教育状况也不可知。今日可见最早的有关教育内容的记载当推《尚书》。《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任命夔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依《尧典》所述,夔这位中国最早的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内容包括诗、歌、声、律。其中声、律属于音乐艺术范畴,诗、歌属文学范畴。在传说中的三王时代,以及先秦的主要历史时期,诗歌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把它叫做“诗乐”,中国最早的贵族教育,就是以“诗乐”为主要内容的。
到了殷商,据《礼记》所载,殷人有专门的学校。《礼记·明堂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2]后人据此以为“瞽宗”是殷商重要教育机构。所谓“瞽”,是指盲人乐师;所谓宗,是指宗庙场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瞽宗”是盲人乐师教授贵族子弟音乐的地方。周代也有“瞽”,《周礼·春官》载周代音乐官员“大师”有属官叫做“瞽”,瞽的职责是“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3]即吟诵诗歌讽谏君王;用口头诗歌的形式传承帝王世系。如果据此推断,那么殷商“瞽宗”所教授的内容,也是诗歌和音乐。
至于周代,周人有非常系统的学校教育,“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记《大戴礼记·保傅》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4]周朝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有所谓“六艺”:《周礼·保氏》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乐”是“六艺”之一,是周朝贵族生活的重要修养和技能。而《礼记·王制》也提到,周代的贵族教育内容是“诗书礼乐”:“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其中的“诗”即《诗经》,“乐”即音乐。诗、乐同样也是周朝重要的教育内容。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教育由“学在官府”一变而为“学在布衣”。孔丘居鲁讲学,他教育的宗旨是弘扬阐发“文武周公之道”,孔子讲学的内容也是周代贵族子弟一直以来修习的“诗、书、礼、乐”。据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尽管后来孔子及其弟子将《易》和《春秋》引入了儒家的经典体系,但孔子晚年才接触到《周易》,孔子临终才把《春秋》编完。所以诗、书、礼、乐仍是孔子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更多教育论文
统观先秦之前的文学教育内容,诗歌和音乐是最主要的内容,而诗歌之所以成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和音乐的密切关系。俞正燮曾言“通检三代以上书,乐之外,无所谓学。”[5]
二、先秦乐教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先秦贵族教育把音乐和诗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是由周代的礼乐文化决定的。“礼乐”是周朝的治国方略。周人以礼乐治国,是为了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礼和乐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音乐和诗歌是从如下三个层面发生作用,并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目的的。
(一)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和品格
音乐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乐正夔教授贵族子弟音乐与诗歌,他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和品格:“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通过诗歌的学习,做到正直而又温和,宽弘而又庄严,果断而无******,庄简而不傲慢。这四种品行,包括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性格修养、气质修养、心性修养等各个方面。
那么为什么音乐和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呢这是因为诗是人的内心情志的表达,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激发,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忧、伤、怨、怒。这些情感郁结于心中,需要倾诉、表达出来。如果没有任何的节制,这些情感倾诉出来是无秩序的、纷繁芜杂的,是杂乱无章,不和谐的“声”。这时候就需要“律”的作用了。“律”,其本义是“截竹为管谓之律”,也就是用来确定音节高低的竹管。“律”的引申意义就是声音有旋律、有节奏、有规律。音乐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混乱无秩序的情感变得有节奏、有规律,和谐有序。
乐教以陶冶性情为目的,性情的最佳状态在于“致中和”。《周礼大司乐》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周朝掌管音乐的最高长官大司乐,用乐德来教育贵族子弟,教育的内容是“中、和”。什么是“中、和”呢“中”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方式,是一种“无过之,亦无不及”的理想程度。《尚书大禹谟》说“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处理好天下国家的大事,最高的法则就是:虔敬地恪守和坚持“中”的态度和方式。“和”是目标,“和”是人的情感与情绪的恬静、安详与平和,是人与自然、社会融洽谐和相处的状态。《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的就是这种和谐融洽的理想状态。
《诗经》中的音乐,孔子褒扬二南,赞赏《关雎》,为什么呢因为“《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6]《关雎》音乐的尾章******和鸣,广阔宏大,充盈听众的耳目,是如此的雍容祥和。孔子批评“郑卫之音”认为“郑声淫”,应该“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又为什么呢“淫”,过分之意。“郑声淫”指的是郑卫的音乐急管繁弦、靡靡之音,鼓动人的耳目,扰乱人的内心,是不合于“中正平和”的个人修养目标的。
周人乐教的目的,也就是教育贵族子弟用“中和”的原则和方法去修养自己的性情,性情得其中和之正,他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陶冶情操的,是为了修养心性的。
(二)人伦教化
孟子论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宗旨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7]何谓人伦孟子又说,所谓人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明人伦”即是要使得这些人际关系明确、明了、恰当、和谐。这是先秦教育的最高理想。
造******伦不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人的无穷******,《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作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作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人性本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物的诱惑。如果人不能反躬自省,那么******就会无节制的膨胀,就会泯灭天理,做出一切假、丑、恶的事情来,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破坏人伦秩序:“悖逆作伪”、“淫泆作乱。”使整个社会丧失和谐美好。在春秋“礼崩乐坏”的500 年历史上,受到不断膨胀的权利******及个人私欲的蛊惑,发生了无数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夫妻反目,兄弟倪于萧墙,朋友背信弃义的人伦悲剧。
既然罪恶的根源在于人心不加节制的情感和******,那么节制情感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怎样节制情感呢儒家认为音乐和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8]
儒家认为音乐和诗歌可以节制人的情感,其内在的机理是这样的:
首先,儒家肯定音乐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乐和声”(《尚书尧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9]
第二,儒家认为情感是可以用音乐进行引导的。无形的情感表达出来成为有形的音乐,有形的音乐如果不加以引导,一定会发生混乱。所以要实现对情感的正确引导,感动人的善心。
第三,儒家的具体引导手段是通过很多音乐的细节来发生作用的:音律的曲折和直接;曲调的繁复和简单;乐曲的丰满和骨感;节奏的缓急快慢。
第四,经过引导之后,最终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人伦教化功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0]
音乐可以通过调节、节制人的情感,来调节人伦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样,音乐也是社会治乱的直接表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韩非子》记载说师涓在濮水得到了商纣王乐师师延所做的乐歌,著名音乐家师旷说这是“亡国之音”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例。
(三)表达情感,和谐人际交往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这段记载说明了孔子对《诗经》的重视,以为非学诗,不能表达。为什么一定要学诗之后才能说话呢孔子的考量主要有两个:
首先,音乐与诗歌是一种真诚无伪的表达方式。《毛诗序》论诗的起源和性质的时候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人的内心情志的真诚表达,人类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发而产生“情”“志”,此种情志会不自主地付诸言语声音,言语不足以表达此种情绪,宣泄此种情感,所以要感慨嗟叹,所以要放声歌唱,所以要手舞足蹈。按照这样的诗歌发生肌理,诗即是志,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外显。《礼记乐记》也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其次,诗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艺术,是中国先秦时期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言说方式或者话语交流方式。
《毛诗大序》将诗的言说表达方式总结为六种,即所谓的“六艺”:风、赋、比、兴、雅、颂。后世多以风雅颂为《诗经》分类法,以赋比兴为《诗经》修辞法。这是一种误解,《毛序》所说的“六艺”其实是“用诗法”。
先秦“诗乐教育”理论体系其功能机制毕业论文题目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诗乐类论文范文大学生适用: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63解决问题:毕业论文怎么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职称论文适用: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诗乐课题论文题目推荐度:经典诗乐题目
所谓风,是指要向某人传达某种价值判断,却不做明白的叙说,而是标举其他看似无直接关系,却又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毛诗》说《周南》《召南》是文王之化行于南国。《关雎》《葛覃》《卷耳》并无教化、规劝的言语,但是它所传达出的“发乎于情,止乎其礼”的婚姻爱情观是能够被读者所获知的。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赋,是指直接陈述某事,不隐晦其善恶。如《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直叙许穆夫人听闻自己的祖国卫国被犬戎所灭,兼程归国,吊唁他的兄长卫懿公。其中并无褒贬情绪。
比,是指要批评某一事物,却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其他相似的事物来比拟。如《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意思是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本意要捕一条大鱼,却捕到了一只蟾蜍,以此讽刺年老貌丑的卫宣公迎娶了自己的儿媳宣姜的丑事。
兴,是指要赞美某一事物,却不直接赞美,而是用其他相似的事物来比拟。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说忠贞配偶的雎鸠鸟,以此来兴起君子和淑女的爱情。
雅,表彰某一件事,认为它可以作为后世正确的表率。如《大雅公刘》叙周部族历史上的著名首领公刘率领周部族迁徙到豳地,并开疆拓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事迹,笃公刘足以为后世表率。
颂,赞美颂扬某一件事。如《周颂清庙》即歌颂周文王,《周颂噫嘻》则歌颂周成王。
中国人具有丰富而敏锐的情感,在微妙的人际交往中,如何既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又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维护和谐的话语场,一个办法就是熟练而灵活地应用《诗经》中的语言技巧。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用《诗经》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强调诗要“经世致用”。指出《诗》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媒介和手段。学习者能够背诵诗经三百篇之后,还要在社会生活中灵活应用它。
以先秦史籍统计,士大夫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引诗、赋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其中,《国语》引诗31 条;《左传》引诗217 条。试举两个《诗经》在春秋时期实际应用的例子,以见其具体情境。
第一个是士大夫出使他国,行聘赋诗。《左传》襄公八年载: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召南摽有梅》一首。[11]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以落梅喻女子,比喻女子年华老去。范宣子此行目的是,催促盟国鲁国发兵,共同讨伐郑国和楚国。他借诗言事,借诗歌女子年华老去之意,代指战争情势紧急,但又没有将催促不满之意指实,表达委屈含蓄婉转,非常得体。
第二个是士大夫出使他国,祈援赋诗。鲁定公四年,楚申包胥乞秦师,秦哀公为赋《无衣》。据左传记载,楚平王残暴不君,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逃到吴国,帅兵攻打楚国,几乎灭掉了楚国。此时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救兵,“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动,为赋《无衣》,派兵复楚。《秦风无衣》歌词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里秦哀公借《秦风无衣》这首诗表达了将要派兵救援楚国,与楚国同仇敌忾的决心。同样也很巧妙。
综上,通过对先秦儒家乐教与诗教的深入考察分析,我们认为先秦儒家的文学教育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关于个人的,人格修养,以修炼中正平和的心性性情为目的。第二,关于社会的,人伦教化,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目的。第三,人际沟通技巧的,以培养良好的社会语言表达技巧为目的。
这三个维度体现了儒家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中国已经走出传统,儒家已经走下圣坛,但儒学仍然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先秦的儒家诗乐教育理论在今日的中国依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诗、乐教育是夏、殷贵族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周朝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诗乐教育的目的意义有三:陶冶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促进个体心性的和谐;节制情感,实现人伦关系的和谐;艺术化的表达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先秦诗乐教育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先秦诗乐;教育理论;陶冶性情;人伦教化
当代中国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学科体系、内容体系,主要是借鉴欧美现代教育制度。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当反思传统和历史,重新考量当下学校教育的学科和内容体系。先秦诗乐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比较重要和特别的一个现象,本文将对它进行分析,探讨其理论体系构建和具体的功能机制,期望对当代中国教育有所启发。
一、先秦教育以乐教为主
远古蒙昧,文献阙如,其教育状况也不可知。今日可见最早的有关教育内容的记载当推《尚书》。《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任命夔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依《尧典》所述,夔这位中国最早的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内容包括诗、歌、声、律。其中声、律属于音乐艺术范畴,诗、歌属文学范畴。在传说中的三王时代,以及先秦的主要历史时期,诗歌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把它叫做“诗乐”,中国最早的贵族教育,就是以“诗乐”为主要内容的。
到了殷商,据《礼记》所载,殷人有专门的学校。《礼记·明堂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2]后人据此以为“瞽宗”是殷商重要教育机构。所谓“瞽”,是指盲人乐师;所谓宗,是指宗庙场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瞽宗”是盲人乐师教授贵族子弟音乐的地方。周代也有“瞽”,《周礼·春官》载周代音乐官员“大师”有属官叫做“瞽”,瞽的职责是“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3]即吟诵诗歌讽谏君王;用口头诗歌的形式传承帝王世系。如果据此推断,那么殷商“瞽宗”所教授的内容,也是诗歌和音乐。
至于周代,周人有非常系统的学校教育,“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记《大戴礼记·保傅》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4]周朝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有所谓“六艺”:《周礼·保氏》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乐”是“六艺”之一,是周朝贵族生活的重要修养和技能。而《礼记·王制》也提到,周代的贵族教育内容是“诗书礼乐”:“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其中的“诗”即《诗经》,“乐”即音乐。诗、乐同样也是周朝重要的教育内容。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教育由“学在官府”一变而为“学在布衣”。孔丘居鲁讲学,他教育的宗旨是弘扬阐发“文武周公之道”,孔子讲学的内容也是周代贵族子弟一直以来修习的“诗、书、礼、乐”。据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尽管后来孔子及其弟子将《易》和《春秋》引入了儒家的经典体系,但孔子晚年才接触到《周易》,孔子临终才把《春秋》编完。所以诗、书、礼、乐仍是孔子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更多教育论文
统观先秦之前的文学教育内容,诗歌和音乐是最主要的内容,而诗歌之所以成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和音乐的密切关系。俞正燮曾言“通检三代以上书,乐之外,无所谓学。”[5]
二、先秦乐教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先秦贵族教育把音乐和诗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是由周代的礼乐文化决定的。“礼乐”是周朝的治国方略。周人以礼乐治国,是为了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礼和乐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音乐和诗歌是从如下三个层面发生作用,并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目的的。
(一)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和品格
音乐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乐正夔教授贵族子弟音乐与诗歌,他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和品格:“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通过诗歌的学习,做到正直而又温和,宽弘而又庄严,果断而无******,庄简而不傲慢。这四种品行,包括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性格修养、气质修养、心性修养等各个方面。
那么为什么音乐和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呢这是因为诗是人的内心情志的表达,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激发,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忧、伤、怨、怒。这些情感郁结于心中,需要倾诉、表达出来。如果没有任何的节制,这些情感倾诉出来是无秩序的、纷繁芜杂的,是杂乱无章,不和谐的“声”。这时候就需要“律”的作用了。“律”,其本义是“截竹为管谓之律”,也就是用来确定音节高低的竹管。“律”的引申意义就是声音有旋律、有节奏、有规律。音乐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混乱无秩序的情感变得有节奏、有规律,和谐有序。
乐教以陶冶性情为目的,性情的最佳状态在于“致中和”。《周礼大司乐》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周朝掌管音乐的最高长官大司乐,用乐德来教育贵族子弟,教育的内容是“中、和”。什么是“中、和”呢“中”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方式,是一种“无过之,亦无不及”的理想程度。《尚书大禹谟》说“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处理好天下国家的大事,最高的法则就是:虔敬地恪守和坚持“中”的态度和方式。“和”是目标,“和”是人的情感与情绪的恬静、安详与平和,是人与自然、社会融洽谐和相处的状态。《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的就是这种和谐融洽的理想状态。
《诗经》中的音乐,孔子褒扬二南,赞赏《关雎》,为什么呢因为“《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6]《关雎》音乐的尾章******和鸣,广阔宏大,充盈听众的耳目,是如此的雍容祥和。孔子批评“郑卫之音”认为“郑声淫”,应该“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又为什么呢“淫”,过分之意。“郑声淫”指的是郑卫的音乐急管繁弦、靡靡之音,鼓动人的耳目,扰乱人的内心,是不合于“中正平和”的个人修养目标的。
周人乐教的目的,也就是教育贵族子弟用“中和”的原则和方法去修养自己的性情,性情得其中和之正,他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陶冶情操的,是为了修养心性的。
(二)人伦教化
孟子论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宗旨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7]何谓人伦孟子又说,所谓人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明人伦”即是要使得这些人际关系明确、明了、恰当、和谐。这是先秦教育的最高理想。
造******伦不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人的无穷******,《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作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作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人性本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物的诱惑。如果人不能反躬自省,那么******就会无节制的膨胀,就会泯灭天理,做出一切假、丑、恶的事情来,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破坏人伦秩序:“悖逆作伪”、“淫泆作乱。”使整个社会丧失和谐美好。在春秋“礼崩乐坏”的500 年历史上,受到不断膨胀的权利******及个人私欲的蛊惑,发生了无数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夫妻反目,兄弟倪于萧墙,朋友背信弃义的人伦悲剧。
既然罪恶的根源在于人心不加节制的情感和******,那么节制情感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怎样节制情感呢儒家认为音乐和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8]
儒家认为音乐和诗歌可以节制人的情感,其内在的机理是这样的:
首先,儒家肯定音乐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乐和声”(《尚书尧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9]
第二,儒家认为情感是可以用音乐进行引导的。无形的情感表达出来成为有形的音乐,有形的音乐如果不加以引导,一定会发生混乱。所以要实现对情感的正确引导,感动人的善心。
第三,儒家的具体引导手段是通过很多音乐的细节来发生作用的:音律的曲折和直接;曲调的繁复和简单;乐曲的丰满和骨感;节奏的缓急快慢。
第四,经过引导之后,最终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人伦教化功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0]
音乐可以通过调节、节制人的情感,来调节人伦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样,音乐也是社会治乱的直接表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韩非子》记载说师涓在濮水得到了商纣王乐师师延所做的乐歌,著名音乐家师旷说这是“亡国之音”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例。
(三)表达情感,和谐人际交往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这段记载说明了孔子对《诗经》的重视,以为非学诗,不能表达。为什么一定要学诗之后才能说话呢孔子的考量主要有两个:
首先,音乐与诗歌是一种真诚无伪的表达方式。《毛诗序》论诗的起源和性质的时候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是人的内心情志的真诚表达,人类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发而产生“情”“志”,此种情志会不自主地付诸言语声音,言语不足以表达此种情绪,宣泄此种情感,所以要感慨嗟叹,所以要放声歌唱,所以要手舞足蹈。按照这样的诗歌发生肌理,诗即是志,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外显。《礼记乐记》也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其次,诗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艺术,是中国先秦时期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言说方式或者话语交流方式。
《毛诗大序》将诗的言说表达方式总结为六种,即所谓的“六艺”:风、赋、比、兴、雅、颂。后世多以风雅颂为《诗经》分类法,以赋比兴为《诗经》修辞法。这是一种误解,《毛序》所说的“六艺”其实是“用诗法”。
先秦“诗乐教育”理论体系其功能机制毕业论文题目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诗乐类论文范文大学生适用: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63解决问题:毕业论文怎么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职称论文适用: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诗乐课题论文题目推荐度:经典诗乐题目
所谓风,是指要向某人传达某种价值判断,却不做明白的叙说,而是标举其他看似无直接关系,却又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毛诗》说《周南》《召南》是文王之化行于南国。《关雎》《葛覃》《卷耳》并无教化、规劝的言语,但是它所传达出的“发乎于情,止乎其礼”的婚姻爱情观是能够被读者所获知的。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赋,是指直接陈述某事,不隐晦其善恶。如《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直叙许穆夫人听闻自己的祖国卫国被犬戎所灭,兼程归国,吊唁他的兄长卫懿公。其中并无褒贬情绪。
比,是指要批评某一事物,却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其他相似的事物来比拟。如《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意思是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本意要捕一条大鱼,却捕到了一只蟾蜍,以此讽刺年老貌丑的卫宣公迎娶了自己的儿媳宣姜的丑事。
兴,是指要赞美某一事物,却不直接赞美,而是用其他相似的事物来比拟。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说忠贞配偶的雎鸠鸟,以此来兴起君子和淑女的爱情。
雅,表彰某一件事,认为它可以作为后世正确的表率。如《大雅公刘》叙周部族历史上的著名首领公刘率领周部族迁徙到豳地,并开疆拓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事迹,笃公刘足以为后世表率。
颂,赞美颂扬某一件事。如《周颂清庙》即歌颂周文王,《周颂噫嘻》则歌颂周成王。
中国人具有丰富而敏锐的情感,在微妙的人际交往中,如何既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又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维护和谐的话语场,一个办法就是熟练而灵活地应用《诗经》中的语言技巧。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用《诗经》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强调诗要“经世致用”。指出《诗》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媒介和手段。学习者能够背诵诗经三百篇之后,还要在社会生活中灵活应用它。
以先秦史籍统计,士大夫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引诗、赋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其中,《国语》引诗31 条;《左传》引诗217 条。试举两个《诗经》在春秋时期实际应用的例子,以见其具体情境。
第一个是士大夫出使他国,行聘赋诗。《左传》襄公八年载: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召南摽有梅》一首。[11]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以落梅喻女子,比喻女子年华老去。范宣子此行目的是,催促盟国鲁国发兵,共同讨伐郑国和楚国。他借诗言事,借诗歌女子年华老去之意,代指战争情势紧急,但又没有将催促不满之意指实,表达委屈含蓄婉转,非常得体。
第二个是士大夫出使他国,祈援赋诗。鲁定公四年,楚申包胥乞秦师,秦哀公为赋《无衣》。据左传记载,楚平王残暴不君,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逃到吴国,帅兵攻打楚国,几乎灭掉了楚国。此时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救兵,“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动,为赋《无衣》,派兵复楚。《秦风无衣》歌词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里秦哀公借《秦风无衣》这首诗表达了将要派兵救援楚国,与楚国同仇敌忾的决心。同样也很巧妙。
综上,通过对先秦儒家乐教与诗教的深入考察分析,我们认为先秦儒家的文学教育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关于个人的,人格修养,以修炼中正平和的心性性情为目的。第二,关于社会的,人伦教化,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目的。第三,人际沟通技巧的,以培养良好的社会语言表达技巧为目的。
这三个维度体现了儒家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中国已经走出传统,儒家已经走下圣坛,但儒学仍然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先秦的儒家诗乐教育理论在今日的中国依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多元化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了:多元化评价在音乐教学的运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策略也在不断进行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学。多元化评价是现代教育中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鼓励学生对音...[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基于实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中职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像语文这种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便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的良好发展前景。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设相关的教学模式与活动,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及实践后的总结,在保证其高效学习的同时,满足其个人能力发展需要。 关键词...[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舞蹈教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的是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展示,通过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舞者与舞台相互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舞者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影响着舞者对作品的诠释。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其舞台表现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本文通过现阶段高...[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舞蹈教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展示,通过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舞者与舞台相互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舞者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影响着舞者对作品的诠释。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其舞台表现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本文通过现阶段高校在...[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基于核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论述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能够得到运用和实践。同时,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也应当摆脱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全文]
- [教育理论]农村学前教育科学保教团
- 本篇 学前教育毕业论 文 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国民教育基础中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从实现有园上转为上好园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小学化教学等违背科学保教的现象亟需得到纠正。芦溪县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立足农村地区,通过建立县级科学保教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