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教育论文】 生命意义感综述
作者2019-09-21 10:28未知
本篇硕士教育论文主要论述生命意义感综述
生命意义最早属于哲学领域的研究范畴,而将生命意义从哲学研究领域带进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大师 Frankl (1962)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成的《活出意义来》( 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一书功不可没。此书的诞生,是生命意义研究走向心理学化的重要里程碑。Frankl认为人类在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机下,去发现自身生存的目的;生命意义感影响着工作、创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意义在每一情境中都是独特的,整个一生的意义也是独特的。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义治疗的重点在于“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对此存在意义的追寻”,意义的追寻会引起个体内部紧张,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后来的研究者根据存在主义以及意义疗法的基本理论对生命意义进行了诠释。Rollo May(1953)认为获得意义感是个体创造出的最高价值;Maslow(1954)认为生命的意义来自于个体不断满足需要、自我实现、经历高峰体验三个过程。Crumbaugh(1969)将生命意义界定义为个体可以获得 “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Wong(1998)将生命意义定义为追求并达成有价值的目标以及人生完满的感觉;Reker(2000)认为生命意义包括动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涉及到意义如何经历、经历的内容、经历的多样性及质量四个维度。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了研究,何英奇(1987)认为生命意义感即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张利中(2004)提出了生命意义的底层结构(世界观)、中层结构、高层结构(生命意义感)的阶层建构模式;程明明、樊富珉(2010)认为生命意义包括个体拥有人生的目的和奋进的动力、个体对人生经历的价值观。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生命意义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理论观点下的生命意义感都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包括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两个方面。本研究对生命意义感的操作性定义引用何英奇(1987)对生命意义感的界定: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
……..
1.2 心理复原力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界对复原力开始了最早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某些儿童暴露在高危环境中却能有良好的适应,为寻找成功应对的个体身上存在的保护因子,研究者针对复原力的概念、结构、作用机制等做了大量探讨,复原力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独立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其概念相当宽泛,总结心理复原力的文献发现,主要有三种定义方式:结果导向、过程导向和品质性导向。结果导向强调复原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如Masten(1994)认为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面对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现象;过程导向将复原力看成是一种动态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如APAHelp Center(2002)指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面对生活困境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导向将复原力看作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如Lazarus(1993)、Juseph(1994)、Werner(1995)、Markstrom(2000)等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需要以及逆境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体也能够克服并且得到成长。推荐阅读>>【教育硕士论文】促进网易在线教育发展的策略
……….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某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 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53 份,回收率 93.28%。其中医学专业学生 369 人,非医学学生 284 人,所有学生的年龄在 18 至 25 岁之间,平均年龄 21.63 岁,医学专科生的基本情况见表 1。
……..
2.2 研究工具
2.2.1 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Purpose In Life Test, 简称 PIL)
由宋秋蓉(1992)编制,共 20 个项目,7 点计分,分为 5 个维度:①对生命的热诚:评测个人对目前生活的感受;②生活目标:评测个人对生命目标的掌握与实践程度;③自主感:评测个人对生命的自主性;④逃避:评测个人的对生命积极程度;⑤未来期待:评测个人对于生命长远未来的感受。得分在 112 分以上为高分组, 表明生活目标与意义很明确;112 分-92 分为中间组,表示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92 分以下为低分组,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
2.2.2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
由阳毅(2005)编制,共 31 个项目,5 点计分,分为 6 个维度:①自我接纳: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接纳程度;②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肯定;③稳定性:指个体情绪稳定成熟的人格特质,包括情绪的变化速度和情绪易染性;④问题解决:指个体面临压力情景时,通过自身的计划和时间管理等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行为倾向;⑤朋友的支持:指来自朋友的各种支持,包括认知、情感、策略上的支持;⑥家人的支持:指来自家庭的各种支持,包括物质、情感的支持等。
2.2.3 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Congruence Scale, 简称 SCCS)
由王登峰编制,共 35 个项目,5 点计分,共 3 个维度:①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指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自我与现实经验的不一致水平;②自我的灵活性:自我概念的明确性与弹性,即当自我知觉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时,能客观评估其差异,或调整行为,以求达到与认知的和谐;③自我的刻板性:指个体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刻板程度,显示出个人较为僵化和古板,对自我的认知缺乏变通性。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低于 74 分为低分组,75-102 分为中间组,103 分以上为高分组。
………..
3 研究结果.............12
3.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结果.....12
3.2 医学专科生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结果.....15
3.3 医学专科生自我和谐的研究结果.........19
3.4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和谐..........22
4 比较分析.............26
4.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结果分析....26
4.1.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特点........26
4.1.2 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分析.....26
4.1.3 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26
4.2 医学专科生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结果分析....28
4.3 医学专科生自我和谐的研究结果分析........30
4.4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31
5 建议..............34
5.1改变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状况..........34
5.2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心理复原力的内外保护因子.....34
5.3 悦纳自我,合理调整自我期望.....35
5.4 本研究不足..........36
5 建议
5.1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状况
本研究发现,医学专科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全国常模。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必须加于改进。就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加强对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的教育,要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可以通过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充分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感,引导学生建立未来职业应具备的生命价值观。本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学生,就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选择生命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针对大一新生,首先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明确生命的意义等;加强职业生涯辅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生涯管理;对于大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正确看待生死,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升华对生命内涵的认识,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定期开展以感悟生命价值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多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感受迎接生命的喜悦和生命逝去的伤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医务工作崇高的职业责任,到社区做一些志愿服务,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生命的本体价值。
………..
结 论
本研究主要考察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和谐的基本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自我和谐的总体水平均高于非医学专科学生。
2.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水平偏低,并且在性别、专业、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
3. 医学专科生心理复原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相关。
4.医学专科生自我和谐水平相对较高,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相关。
5.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密切。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和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复原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和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6.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均影响自我和谐,心理复原力在生命意义感和自我和谐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生命意义最早属于哲学领域的研究范畴,而将生命意义从哲学研究领域带进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大师 Frankl (1962)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成的《活出意义来》( 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一书功不可没。此书的诞生,是生命意义研究走向心理学化的重要里程碑。Frankl认为人类在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机下,去发现自身生存的目的;生命意义感影响着工作、创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意义在每一情境中都是独特的,整个一生的意义也是独特的。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义治疗的重点在于“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对此存在意义的追寻”,意义的追寻会引起个体内部紧张,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后来的研究者根据存在主义以及意义疗法的基本理论对生命意义进行了诠释。Rollo May(1953)认为获得意义感是个体创造出的最高价值;Maslow(1954)认为生命的意义来自于个体不断满足需要、自我实现、经历高峰体验三个过程。Crumbaugh(1969)将生命意义界定义为个体可以获得 “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Wong(1998)将生命意义定义为追求并达成有价值的目标以及人生完满的感觉;Reker(2000)认为生命意义包括动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涉及到意义如何经历、经历的内容、经历的多样性及质量四个维度。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生命意义感进行了研究,何英奇(1987)认为生命意义感即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张利中(2004)提出了生命意义的底层结构(世界观)、中层结构、高层结构(生命意义感)的阶层建构模式;程明明、樊富珉(2010)认为生命意义包括个体拥有人生的目的和奋进的动力、个体对人生经历的价值观。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生命意义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理论观点下的生命意义感都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包括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两个方面。本研究对生命意义感的操作性定义引用何英奇(1987)对生命意义感的界定: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
……..
1.2 心理复原力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界对复原力开始了最早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某些儿童暴露在高危环境中却能有良好的适应,为寻找成功应对的个体身上存在的保护因子,研究者针对复原力的概念、结构、作用机制等做了大量探讨,复原力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独立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其概念相当宽泛,总结心理复原力的文献发现,主要有三种定义方式:结果导向、过程导向和品质性导向。结果导向强调复原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如Masten(1994)认为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面对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现象;过程导向将复原力看成是一种动态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如APAHelp Center(2002)指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面对生活困境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导向将复原力看作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如Lazarus(1993)、Juseph(1994)、Werner(1995)、Markstrom(2000)等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需要以及逆境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体也能够克服并且得到成长。推荐阅读>>【教育硕士论文】促进网易在线教育发展的策略
……….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某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 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653 份,回收率 93.28%。其中医学专业学生 369 人,非医学学生 284 人,所有学生的年龄在 18 至 25 岁之间,平均年龄 21.63 岁,医学专科生的基本情况见表 1。
……..
2.2 研究工具
2.2.1 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Purpose In Life Test, 简称 PIL)
由宋秋蓉(1992)编制,共 20 个项目,7 点计分,分为 5 个维度:①对生命的热诚:评测个人对目前生活的感受;②生活目标:评测个人对生命目标的掌握与实践程度;③自主感:评测个人对生命的自主性;④逃避:评测个人的对生命积极程度;⑤未来期待:评测个人对于生命长远未来的感受。得分在 112 分以上为高分组, 表明生活目标与意义很明确;112 分-92 分为中间组,表示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92 分以下为低分组,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
2.2.2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
由阳毅(2005)编制,共 31 个项目,5 点计分,分为 6 个维度:①自我接纳: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接纳程度;②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肯定;③稳定性:指个体情绪稳定成熟的人格特质,包括情绪的变化速度和情绪易染性;④问题解决:指个体面临压力情景时,通过自身的计划和时间管理等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行为倾向;⑤朋友的支持:指来自朋友的各种支持,包括认知、情感、策略上的支持;⑥家人的支持:指来自家庭的各种支持,包括物质、情感的支持等。
2.2.3 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Congruence Scale, 简称 SCCS)
由王登峰编制,共 35 个项目,5 点计分,共 3 个维度:①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指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自我与现实经验的不一致水平;②自我的灵活性:自我概念的明确性与弹性,即当自我知觉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时,能客观评估其差异,或调整行为,以求达到与认知的和谐;③自我的刻板性:指个体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刻板程度,显示出个人较为僵化和古板,对自我的认知缺乏变通性。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低于 74 分为低分组,75-102 分为中间组,103 分以上为高分组。
………..
3 研究结果.............12
3.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结果.....12
3.2 医学专科生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结果.....15
3.3 医学专科生自我和谐的研究结果.........19
3.4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和谐..........22
4 比较分析.............26
4.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结果分析....26
4.1.1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特点........26
4.1.2 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分析.....26
4.1.3 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26
4.2 医学专科生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结果分析....28
4.3 医学专科生自我和谐的研究结果分析........30
4.4 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31
5 建议..............34
5.1改变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状况..........34
5.2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心理复原力的内外保护因子.....34
5.3 悦纳自我,合理调整自我期望.....35
5.4 本研究不足..........36
5 建议
5.1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的状况
本研究发现,医学专科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全国常模。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必须加于改进。就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加强对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的教育,要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可以通过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充分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感,引导学生建立未来职业应具备的生命价值观。本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学生,就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选择生命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针对大一新生,首先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明确生命的意义等;加强职业生涯辅导与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生涯管理;对于大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正确看待生死,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升华对生命内涵的认识,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定期开展以感悟生命价值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多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感受迎接生命的喜悦和生命逝去的伤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医务工作崇高的职业责任,到社区做一些志愿服务,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生命的本体价值。
………..
结 论
本研究主要考察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和谐的基本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自我和谐的总体水平均高于非医学专科学生。
2.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水平偏低,并且在性别、专业、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
3. 医学专科生心理复原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著相关。
4.医学专科生自我和谐水平相对较高,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相关。
5.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密切。生命意义感与自我和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复原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和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6.生命意义感、心理复原力均影响自我和谐,心理复原力在生命意义感和自我和谐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多元化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了:多元化评价在音乐教学的运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策略也在不断进行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学。多元化评价是现代教育中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鼓励学生对音...[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基于实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中职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像语文这种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便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的良好发展前景。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设相关的教学模式与活动,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及实践后的总结,在保证其高效学习的同时,满足其个人能力发展需要。 关键词...[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舞蹈教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的是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展示,通过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舞者与舞台相互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舞者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影响着舞者对作品的诠释。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其舞台表现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本文通过现阶段高...[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舞蹈教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主要论述: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展示,通过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舞者与舞台相互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舞者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影响着舞者对作品的诠释。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其舞台表现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本文通过现阶段高校在...[全文]
- [教育理论]【教育硕士论文】基于核
- 本篇 教育硕士论文 论述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能够得到运用和实践。同时,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也应当摆脱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全文]
- [教育理论]农村学前教育科学保教团
- 本篇 学前教育毕业论 文 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国民教育基础中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从实现有园上转为上好园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小学化教学等违背科学保教的现象亟需得到纠正。芦溪县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立足农村地区,通过建立县级科学保教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