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常规检测质量的影响及控制的浅析
作者2019-03-22 16:10未知
临床血常规检测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疾病的诊治极为重要,可为其它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仅从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方面出发,对血常规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质量的控制以及干预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以供临床检验参考。
1 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
据丛玉隆研究报道,血常规的采集方法和部位对血常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静脉血采样的检测结果最为可靠,而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较差,同时标本采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也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的重要原因,包括注射器、采血管、选取的采血部位、体位以及患者采血时的生理状态等等都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主要原因。同时,标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时间等都会对以采集的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
此外,马洁,陈丹霞,黎永新研究报道标本测定时间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原因,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外检测仪器的仪器校准、试剂的使用等因素也是决定标本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而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各检测参数之间的影响、检测人员业务素质等。
2 血样标本采集及质量控制
2.1 血样标本采集前管理
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血常规中如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测定结果均有一定差异,且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进食饮水会导致血液生理性稀释,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因此,对于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2 血常规标本的质量控制
临床上血常规检测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手指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但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且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血小板计数偏低,因此,血常规测验宜采用静脉血。在采集静脉血标本应选择采血部位的皮肤完整、无伤处。还应观察标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气泡,否则可能导致标本溶血,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送检。一般来说,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3 血常规检测的质量控制
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2种,由于其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因此,已经成为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仪器应定期保养和校对。校准jf应彻底清洗仪器的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外观有无变化,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11次计算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同时,每天必须做室内质控,最好选用仪器配套的高、中、低值3份全血质控品,分别在做日常标本前、中、后测定,结果严格控制在±2SD范围,超出此范围时,从仪器、试剂、质控品、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排除错误。在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测,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因此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同时标本自身的因素也会对血细胞检测的结果造成影响,其中血小板数易受到干扰,使血小板假性增高;或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有核红细胞增多会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而淋巴细胞中也可能存在体积稍小的嗜碱性粒细胞,使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假性增多等。此时应采用人工分类镜检以避免此类影响。
4 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分析
当检测结果出现明显异常,应注意判断是否误差引志,必要时应予人工复查,同时要结合临床资料,联系临床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以避免检测差错,提高检验质量。
5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要注意规范操作,尽量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对明显异常的检测结果要积极联系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避免差错发生,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 马洁,陈丹霞,黎永新.急诊血细胞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535~536.
[3] 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219.
1 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
据丛玉隆研究报道,血常规的采集方法和部位对血常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静脉血采样的检测结果最为可靠,而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较差,同时标本采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也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的重要原因,包括注射器、采血管、选取的采血部位、体位以及患者采血时的生理状态等等都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主要原因。同时,标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时间等都会对以采集的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
此外,马洁,陈丹霞,黎永新研究报道标本测定时间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原因,标本取好后,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外检测仪器的仪器校准、试剂的使用等因素也是决定标本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而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各检测参数之间的影响、检测人员业务素质等。
2 血样标本采集及质量控制
2.1 血样标本采集前管理
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血常规中如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测定结果均有一定差异,且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如进食饮水会导致血液生理性稀释,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因此,对于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2 血常规标本的质量控制
临床上血常规检测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手指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但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且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血小板计数偏低,因此,血常规测验宜采用静脉血。在采集静脉血标本应选择采血部位的皮肤完整、无伤处。还应观察标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气泡,否则可能导致标本溶血,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送检。一般来说,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3 血常规检测的质量控制
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2种,由于其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因此,已经成为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仪器应定期保养和校对。校准jf应彻底清洗仪器的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外观有无变化,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11次计算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同时,每天必须做室内质控,最好选用仪器配套的高、中、低值3份全血质控品,分别在做日常标本前、中、后测定,结果严格控制在±2SD范围,超出此范围时,从仪器、试剂、质控品、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排除错误。在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测,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因此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同时标本自身的因素也会对血细胞检测的结果造成影响,其中血小板数易受到干扰,使血小板假性增高;或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有核红细胞增多会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而淋巴细胞中也可能存在体积稍小的嗜碱性粒细胞,使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假性增多等。此时应采用人工分类镜检以避免此类影响。
4 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分析
当检测结果出现明显异常,应注意判断是否误差引志,必要时应予人工复查,同时要结合临床资料,联系临床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以避免检测差错,提高检验质量。
5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要注意规范操作,尽量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对明显异常的检测结果要积极联系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避免差错发生,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 马洁,陈丹霞,黎永新.急诊血细胞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535~536.
[3] 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219.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研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医学]【医学毕业论文】ICU患者
- 本文是 医学毕业论文 ,ICU患者管道脱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ICU患者管道脱落属于一种护理意外,又被称为非计划性拔管。了解ICU患者管道脱落的影响因素,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对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依从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院进行此次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本院...[全文]
- [医学]医学毕业论文发表作临床
- 医学毕业论文 有真实、实用、客观等要求,其实从前言到结果、文献参考都藏着技巧。论文篇幅都比较长,看了以下几点,医学毕业论文临床资料结果论述可别再绕路走了。 1、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年2月至**年...[全文]
- [医学]医学毕业论文怎样发表?
- 医学毕业论文 多是有感而发,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熟悉工作。怎样医学毕业论文呢?基本要求应是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发表这样一项工作,就必须以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严谨的学风去认真对待。医学毕业论文虽然都源于临床,但决不是临床工作的平铺直叙,应是从中取其精华,内容必须有材料、有概念、有判断、有观点,合乎逻辑...[全文]
- [医学]医学毕业论文发表作之署
- 在 医学毕业论文 的过程中,其实署名、摘要与关键词、正文都是有一些规范,了解这些规范对论文答辩过程会更加有利,现在和博学论文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毕业论文的署名 医学毕业论文署名要用真名(学术论文)而不用笔名,并明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以便联系和供读者咨询。本刊编排顺序为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而后是作者。集体创作应在文末署上执笔人或整理者的姓...[全文]
- [医学]医学毕业论文发表作之题
- 本文是 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毕业论文的我们应该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因为它的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是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传播的途径,这样才能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的格式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医学毕业论文格式及方法中论文题目选择技巧 医学毕业论文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作者论文,一是...[全文]
- [医学]研究高职医学专业计算机
-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在高职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中,推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毕业之后的应用程度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推动高职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彰显计算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自身生活与工作质量,挖掘自身价值。本 医学毕业论文 讲述了对于高职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来说,需要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性,丰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