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史学理论 > 【历史毕业论文】17世纪末叶俄国战胜瑞典的原因

【历史毕业论文】17世纪末叶俄国战胜瑞典的原因

作者2019-09-20 09:44未知
  历史毕业论文:1700——1721年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的一场长达21年之久的大战。此战之前,俄国也为取得一个出海口发动过战争,但战争的结果并不理想。因此即位之初的彼得一世继承了前人的遗志,继续寻找出海口,企图从南方突破,遭到失败。最终俄国能向北欧强国瑞典发出挑战,并为战胜了瑞典,创造了对俄国有力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俄国; 瑞典; 彼得一世; 北方战争;
  17世纪末叶的瑞典是波罗的海一霸。它占据了卡累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几乎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全部领土。当时瑞典人称波罗的海为“瑞典湖”。同时,俄、瑞双方力量对比,特别是军事力量对比瑞典占有明显的优势。当时瑞典的陆军有14.4万人,还有强大的海军。面对如此情形,俄国却战胜瑞典,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推荐阅读>>>浅析南策岛和北策岛
  一、彼得大帝是俄国战胜瑞典的关键人物
  1689年年仅17岁的彼得一世依靠禁卫军的帮助发动政变,软禁了与他发生权力之争的姐姐和兄长,宣布亲政。同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沙皇也意识到,此时的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步入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之下,俄国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文化方面都已远远落在后面,还经常遭到波兰、土耳其等强邻的袭扰。在彼得看来,内陆国家的现实是制约俄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因为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现实,就必须首先打通出海口;还要建立强大的军队,与寻求更多的欧洲盟友以减小阻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接触西方、学习西方。可以说彼得一世是俄国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人物,不论是派遣使者去欧洲访问,还是之后在出访欧洲时能够根据时局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外交方向,都足以说明彼得一世为后来的北方战争作积极的做准备。彼得能够对这些国家制定出不同的外交政策是缘于他亲自参加了出使欧洲的使团活动,极近距离地观察了欧洲国家间的不同与嫌隙,这让他逐渐改变了一开始制定的反土同盟计划,转变为反瑞典的北方同盟,并在之后的北方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分割了瑞典,斗垮了波兰强国,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帝国。彼得就是这样抓住了时机,成功地解决了进一步孤立敌人的任务,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对付敌手的行动自由。
  二、俄国南下政策转为北上政策
  1697年彼得任命列福尔特为大使团团长,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欧洲之行。大使团的首要任务是拉拢英国、丹麦、普鲁士、奥地利和威尼斯结成反土联盟,以便利于俄国取得黑海沿岸的出海口。由此可见,此时对于争夺黑海出海口依然是俄国需要发表的外交目的。18世纪初,欧洲格局的变化为俄国发动北方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是英、法争夺欧洲及海外殖民地霸权。英法争霸制约着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尤其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牵制了英、法、奥对东北欧事务的关注,无暇与俄国结成反土联盟,这与俄国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18世纪英国对欧洲的均势政策也有利于俄国在东北欧的扩张。1700年,彼得在“充分估计了对俄国非常有利的欧洲形势后”,果断地将夺取黑海出海口的战略转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战略。说到底俄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夺得出海口,这个出海口是在黑海还是在波罗的海没有根本的差别,因为这都在俄国的边界上。彼得一世的使团了解到,此时的欧洲国际环境不利于形成反土同盟,反而有利于结成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瑞典昔日的朋友,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将无暇东顾,不能对波罗的海事态进行积极的干涉,也不能对瑞典提供有力的援助。并且在俄罗斯周围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它们是波罗的海、乌克兰和波兰,这三个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波罗的海,因为它是直达欧洲贸易路线的关键之所在,而且从波罗的海出海口出发到欧洲比从黑海出海口出发更近更方便。
  17世纪末叶俄国战胜瑞典的原因分析
  最终使团出使的结果是建立了北方同盟,在彼得回国后不久就开始了对抗瑞典的持续21年的北方战争。北方战争也使俄国获得了在波罗的海的众多出海口,俄国遂成为世界海上强国,俄国被瑞典和荷兰承认为帝国;稍后,英国、奥地利、法国也承认其为帝国。俄国帝国地位是建立在战胜瑞典后取得胜利果实的基础上的,而联合对抗瑞典的外交政策确是使团出使的结果。而美国史学家罗伯特·麦西说:“西方影响了彼得,沙皇影响了俄国,俄国的现代化与复兴又影响了欧洲,显然,大使团是这三者的转折点”。
  三、俄国结成对付瑞典的北方同盟
  在俄国一对一的与瑞典作战也不可能取胜的情况下,寻找盟友,结成反瑞典同盟便是彼得一世外交的当务之急。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彼得一世积极推行结盟外交。尽管瑞典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但由于它在波罗的海的霸权政策,使它与邻国关系十分紧张,这便为俄国在北方结成反对瑞典的同盟提供了可能。他首先考虑和利用瑞典与邻国丹麦之间的矛盾。瑞典与丹麦两国在波罗的海周围的领土是交叉重叠的。历史上,瑞、丹曾为北欧两强,两国为争夺波罗的海海运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三十年战争”中,瑞典作为战胜国,优势转到了瑞典一边,这更加深了丹麦与瑞典的矛盾,其一是根据《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规定,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属地,连同它在德意志境内所占领的土地,形成了对丹麦控制得松海峡的威胁;第二,根据1657年丹、瑞《罗斯基勒和约》,1660年《哥本哈根条约》,丹麦将一部分领土割给了瑞典,丹麦迫切希望夺回失地;第三,得到自主权的霍尔施坦因一戈托普的排特烈公爵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世的岳父,霍的亲瑞政策,等于瑞典在丹麦后方得到了一个根据地。因此,瑞典对丹麦执行的近50年的包围政策,使瑞典成为丹麦的宿敌。
  四、结语
  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以俄国的胜利拉上帷幕。此战对于交战国双方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俄国。但是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与一个国家的实力相关,在战前,俄国的实力明显弱于瑞典,但却以俄国的胜利而结束,这说明了俄国战胜瑞典与彼得大一世根据欧洲的国际形势,迅速将自己南下战略调整为北上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后因为俄国的军事实力无法与瑞典军队相比,就在进行战争的同时,进行以战争为核心的改革,后有对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战争与改革相辅相成,最后不仅是改革保证了北方战争的胜利,反之,北方战争也拉动了彼得一世的改革,是改革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北方战争的胜利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历史的
本片 历史毕业论文 就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论文这一主题开展。就科学编史学来说,其中有若干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的、本质的,对于任何科学史的研究(乃至于阅读)都是无法回避的,当然,对之有关的争论也是持久的。在本章,我们就将讨论这些问题当中的一个,即对历史的辉格解释的问题。 在当代西方的科学史文献中,象历史的辉格解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对历史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历史主义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则为学界所认同,它在历史主义史学方法论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历史主义发展内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历史主义是我们追寻历史本真的一把钥匙。对于历史主义概念的界定至今国内外史学界还未达成一致观点,但历史主义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则为学界所认同,它在...[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新民主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由此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20世纪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最重大变革之一。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除了社会主义理论局限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对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这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强烈愿望的表现,而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和公私兼顾政策所形成的均衡发展机制,似乎不能保证这...[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中国传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全球化已经是一个逃不掉躲不开的趋势了,全世界讨论的,已经不再是全球化的可能性和为什么的问题,全球化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已经逼迫我们去面对,面对新的世界,同时面对我们自己,到底处在这个所谓地球村中的我们,有个什么样的昨天。 李慎之先生生前一篇文章里分析得很透彻,全球化,实质就是美国化。在我看来,美国化,不是西化,西方文明...[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酒泉地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酒泉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多次被我国作为重要的地点进行科学利用。其位置处于河西走廊西端,所辖地区有余塔县、玉门市、肃州区、敦煌市等。大家对酒泉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它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而得知。其实,酒泉的史前文明历史悠久,非常值得关注。众所周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造就了埃及文明。同理,由于祁连山具有季节性冰雪融水的特点,酒泉地区...[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德化窑
历史毕业论文 :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德化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显示,其制瓷业源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阶段。特别是明中后期以来,随着窑炉技术的提高和胎釉配方的改良,德化窑陶瓷获得中国白美誉,是中国白瓷的代表,其中尤以观音瓷雕塑像发展最为突出。 1 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演变历程简述 作为智慧与慈悲象征的观...[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