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历史论文 > 史学理论 > 探究以“ 新史学” 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音乐史研究

探究以“ 新史学” 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音乐史研究

作者2019-03-25 10:32未知

《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宄》(以下简称《宋代笔记研宄》)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宋代笔记音乐文献的撰述特点为切入点,首先介绍宋代笔记音乐文献撰述类型与前代相较之异同;然后按照乐曲、乐器等不同分类,描述了宋代笔记中的音乐学术考辨文献撰述;最后,该书以周密七种笔记为例,介绍了宋代笔记中的音乐叙事文献撰述。下篇以宋代笔记音乐文献的叙述内容为切入点,共包含四章内容,分别是对宋代笔记中的音乐体裁文献、音乐活动文献、乐曲乐人文献和外域音乐文献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应该说,《宋代笔记研宄》是以“ 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音乐史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

  新史学诞生于20世纪初,它在认识论上既承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又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甚至历史哲学的干扰,它极力反对汤因比式的宏观史学,而主张从第一手材料出发的扎实研究。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倡导问题史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就音乐史研究而言,新史学所促成的则是方法论、资料来源及研究对象等的转变。传统的音乐史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正史乐志,即《宋书乐志》、《文献通考乐考》、《宋会要辑稿》、《玉海》,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律调谱器这些传统对象而《宋代笔记研究》在新史学视野下的音乐史研究,其资料来源涉及多种音乐文献, 研究对象也涉及音乐人物与专著音乐文献音乐机构与制度等多个层面。

  下面,我们以新史学对于历史研究要求的几个方面出发,对这部专著进行述评:首先,资料来源突破了传统音乐史研究的限制,将宋代笔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相比于正史乐志,宋代笔记中与音乐有关的内容比较零散、庞杂, 虽然以往的研究者已经看到后者的价值,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研究者专门就此进行系统的整理。宋代的笔记中的音乐文献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记录作者亲历目击之事,二是记录父辈音乐活动,三是对当朝或前朝的音乐事象发表评论,四是对宋代常见的某些音乐事像的探究,五是对书中某事进行溯源和考辨。学者一般认为,这些笔的作者大多为达官显贵,所采用的资料多来自本人亲见,且其史学意识和史学修养较高,对于当时音乐的真实情况记录比较准确,对于了解宫廷音乐之外的民间音乐事像有重要价值,其中的许多文献能与史书互证, 有着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生动性、广博性方面甚至胜于史书。作者在之前作了大量的搜集和筛选工作,将所参考和引用的文献分为古籍原典和现当代论著两大部分。其中,古籍原典又分为丛书集、单行本。丛书集上至汉魏六朝,下至宋代所有丛书集中的笔记小说共381;单行本有50本。作者从古籍原典中整理出的零散音乐文献共计20余万字。作者查阅的现当代论著包括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外文与译文三个大类。其中,专著有34本,不仅有古文献史料研究,也有专项研究;学术论文34 篇,既有宋代音乐研究,又有域外音乐研究;学位论文1 5篇,其主要有对宋代笔记的研究,还有宋代音乐研究;外文与译文2篇,很好地补充了国内研究的不足。作者在附录2中收录了一大批虽未直接引用但与该书密切相关的一批宋代笔记文献,这些文献目录的整理,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宋代笔记中音乐史料的价值,作者还对宋代史书乐志中相关的音乐史料进行了查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宋代笔记的整理并没有止步于材料的分门别类,更指出其对于传统研究资料的补充意义,即补史阙。宋代笔记中的耍令、番曲、古代乐器的记载,都补充了正史记录的不足。比如作者认为史书中的古琴文献“ 多集中于宫廷雅乐中的古琴境遇、琴在雅乐登歌中的使用。

  而笔记中则有“ 古琴琴律之法、琴的古老渊源、琴的文化象征意义等。而笔记古琴文献,涉及宋代古琴的民间收藏和转让、古琴制作和斫琴名手、琴曲解题和考辨、琴乐演奏和审美、琴人音乐活动等,他们多角度反映了宋代士人的古琴文化生活及古琴在宋人生活中的繁荣图景,因而在古代琴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又比如,传统史书《宋史乐志》仅载有宋代乐曲53首, 而宋代笔记《武林旧事》中的卷一、卷八、卷七共记载宋代乐曲94首, 其它如《梦窗稿》、《吹剑录》、《梦梁录》等笔记中记载的共计乐曲170首。由此可知,宋代社会的乐曲是非常丰富的, 官方记载的乐曲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笔记乐曲文献极大地丰富了宋代俗乐曲的宝库。

  其次,作者在研究的时候使用方法多样且科学,结论也更具可信度。作者在研究方法的采用上严格遵循新史学的原则,不仅以多重证据进行比较,还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如数据统计)进行资料的分析。作者在进行史料比较的时候采取了多重维度,其中既有横向的比较,又有纵向的比较,既有宏观的比较,也有微观的比较。以此来体现宋代笔记音乐文献作为史料的学术价值。以前面提到的宋代乐曲曲目为例,笔记中记载当时社会流传的乐曲有100多首,而史书中所载甚至连这一半都不到。而在整理与乐人有关的文献时,作者又发现,史书中仅仅记载了参与宫廷雅乐制作的文人及官员,而笔记中所记录的则包括宋代的教坊乐人、瓦子勾栏中的音乐伎艺人和许多文人音乐家。因此,单就乐曲乐人的研究而言,相关的宋代笔记音乐文献, 其学术价值要高于史书乐志。

  作者在对宋代音乐史进行个案分析时,并不会根据某一本笔记的内容就做出结论,通常是比较几本笔记,甚至将笔记同史书比较进行相互印证,以此来阐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如作者在对《绿腰》进行个案分析时,就援引了《瓮牖闲评》、《青箱杂记》、《碧鸡漫志》、《琵琶录》、《演繁录》、《说郛》、《齐东野语》七本笔记中的记载,同时还运用了《文献通考乐》和《宋史乐志》两本史书中的记载。在对宋代的笔记中的戏剧文献、歌唱艺术文献、歌舞音乐文献、器乐文献、音乐活动文献、乐曲乐人文献和外域音乐文献进行叙述时,作者往往也是多种资料并用,以探求当时某一音乐事象的具体情况。例如,在第四章“ 宋代笔记中的音乐体裁文献史料价值研究中,在探讨宋代杂剧的状况时,作者除了以《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梦粱录》这些笔记作为主体, 还引用了《云麓漫钞》、《倦游杂录》、《闲燕常谈》、《程史》、《贵耳集》、《四朝闻见录》等十数本笔记中的相关内容,最后还与《宋史乐志》、《文献通考乐》、《宋会要辑稿乐》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比较,得出笔记中的同类文献比史书中的同类要详尽许多的结论。

  再次,作者从新的史料出发进行立论,大大丰富了音乐史的研究结论。在发掘散落于音乐文献之外的笔记资料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发现新材料,解决困惑己久的问题,也发现了很多以往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唐代《霓裳羽衣曲》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人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它的创作产生过程、表演情况等,一般认为它在宋代的出现,是宋时的音乐家姜夔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纸堆中发现的商调《霓裳曲》十八阙,均有谱无词。作者在研究宋代笔记时,发现宋代参与《霓裳羽衣曲》记录和考辨的笔记至少17种。包括李上交《近世会元》、葛立方《韵语秋阳》、欧阳修《六一诗话》、周密《癸辛杂识》、苏轼《渔樵闲话录》、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张唐英《蜀祷杌》、佚名《江南余载》、郑文宝《江表志》、龚明之《中吴纪闻》、周密《武林旧事》等。作者首先对这些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通过对这些文献真实性的考察,认为《江表志》、《江南余载》、《蜀祷杌》都不约而同记录了《霓裳》在这段时期演出的事实,恰与李煜《昭惠后谏》所述互证。此外,《近世会元》成书与范仲淹的木兰堂观《霓裳》诗产生于同一时期, 两者都叙述尚有《霓裳》的存在。两例文献也可进行互证。” 接着, 作者将文献史料与宋代笔记中的《霓裳》文献进行了总的考察,认为“ 五代十国时期,宫廷和贵族家中仍有《霓裳》的歌唱舞蹈部分流传。北宋时期, 《霓裳》的曲破部分仍存在于宫廷和民间,散序部分则已不存见。南宋时期,民间仍有《霓裳》乐谱,姜白石按谱得《霓裳中序》,而宫廷中依然可唱可奏《霓裳中序》,舞蹈部分则已失。但从北宋中期至晚期,乐人根据遗谱或文学描绘仿制《霓裳》的行为偶有存在,宋代《望瀛》、《献仙音》二曲是《霓裳》遗曲的说法也比较普遍。由于《霓裳》的流传始终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演繁露》作者程大昌等人未曾见过《霓裳》的演出,并依据白居易诗歌中提到的《霓裳》少见而判断此曲在宋代失传,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对于宋代的耍令和番曲的研究也与上例类似。耍令与番曲是宋代兴起的民间说唱艺术,但以往较少受到关注。作者通过对《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演繁露》、《癸辛杂识》中对耍令的考证,认为耍令是一种市井的、民间化的俚俗音乐,盛行于瓦舍勾栏的伎艺乐人歌唱当中,用于歌唱时可与嘌唱、叫果子等为一体,其中亦含有节奏明快、活泼朴野的外族音乐成分。番曲则是通过对《独醒杂志》、《西湖老人繁盛录》等文献的考证, 指出番曲是对流传于宋代中土的女真族、契丹族音乐的改称,其歌唱时又被称为番歌,演奏时又被称为番乐,女真族的歌曲《蓬蓬花》、《异国朝》等以及被中土汉化的队舞《诸国朝》等都是番曲,其在中朝受欢迎的程度较高,且屡遭朝廷禁止。

  新的结论的提出,对于以往的音乐史研究不仅是一种补充,更提升了音乐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后,该书在内容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显然更重视对于宋代笔记中的音乐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但对于这些史料本身的价值评估不足,这可能受限于作者本人的学术功力,但这就与该书书名史料价值研究的立意有所乖离。在部分主题研究中,作者虽然看到了问题,却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比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发现宋代音乐笔记较之前代志怪音乐文献撰述减少,学术摘录和考辨性音乐文献增多。但是,却并没有进一步讨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但总体来说,《宋代笔记研究》一书是根据新史学观对新的史料进行挖掘、整理、再解读的成功实践。史料挖掘和整理是任何史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史料的研究,只能称之为空谈。作者不畏艰难,出色地发表了有关宋代音乐笔记的整理,拓宽了我们在南宋世俗音乐生活方面的认知。该书的出版,为相关研究者的深入开掘搜集了系统、翔实的资料,其研究结论也大大丰富了已有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历史的
本片 历史毕业论文 就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论文这一主题开展。就科学编史学来说,其中有若干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的、本质的,对于任何科学史的研究(乃至于阅读)都是无法回避的,当然,对之有关的争论也是持久的。在本章,我们就将讨论这些问题当中的一个,即对历史的辉格解释的问题。 在当代西方的科学史文献中,象历史的辉格解释(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对历史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历史主义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则为学界所认同,它在历史主义史学方法论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历史主义发展内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历史主义是我们追寻历史本真的一把钥匙。对于历史主义概念的界定至今国内外史学界还未达成一致观点,但历史主义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则为学界所认同,它在...[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新民主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由此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20世纪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最重大变革之一。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除了社会主义理论局限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对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选择,这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强烈愿望的表现,而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和公私兼顾政策所形成的均衡发展机制,似乎不能保证这...[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中国传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全球化已经是一个逃不掉躲不开的趋势了,全世界讨论的,已经不再是全球化的可能性和为什么的问题,全球化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已经逼迫我们去面对,面对新的世界,同时面对我们自己,到底处在这个所谓地球村中的我们,有个什么样的昨天。 李慎之先生生前一篇文章里分析得很透彻,全球化,实质就是美国化。在我看来,美国化,不是西化,西方文明...[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酒泉地
历史毕业论文 范文:酒泉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多次被我国作为重要的地点进行科学利用。其位置处于河西走廊西端,所辖地区有余塔县、玉门市、肃州区、敦煌市等。大家对酒泉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它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而得知。其实,酒泉的史前文明历史悠久,非常值得关注。众所周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造就了埃及文明。同理,由于祁连山具有季节性冰雪融水的特点,酒泉地区...[全文]
[史学理论]【历史毕业论文】德化窑
历史毕业论文 :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德化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显示,其制瓷业源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阶段。特别是明中后期以来,随着窑炉技术的提高和胎釉配方的改良,德化窑陶瓷获得中国白美誉,是中国白瓷的代表,其中尤以观音瓷雕塑像发展最为突出。 1 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演变历程简述 作为智慧与慈悲象征的观...[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