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 > 试谈经济法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的思

试谈经济法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的思

作者2019-03-25 11:04未知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农业是一种采取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式,不断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对农产品需求,以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平衡,而对于现阶段生产相对薄弱且按地域分布不均的中国农业来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把努力的方向放在以下两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协调生产,所需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两点作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解决他们将会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经济法体系的概念

  经济法以公法性质为主,兼具私法性质,是与市场经济想匹配并体现国家适度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型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和宏观调控手段,借助社会整体调节机制,以经济增长,平衡协调发展,充分就业,保护弱势群体等为调整要务的法律规范体系。而农业经济法是经济法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是调整农业经济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而农业经济法也将是下文讨论中的经济法的主要成分。

  3经济法的原则与目标

  1)公平正义,以不公平求公平:在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能力差异,这种情况下经济法给予某些主体以相对特权来实现大体上的公平。中国存在长期的重工轻农的心态从而造成了中国农业的相对弱势,而经济法所能提供给农业的相对公平对于弱势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发表指导意义。

  2)经济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通过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从总体上保护公民,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更要充分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从这一点来说,农业可持续化与经济法的立场统一。

  3)经济法作为兼具公法与私法性质的法律的一种,对于确认和规范政府对于农业的干预行为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并且有利于避免所谓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失灵的双重失灵现象,使得市场经济能够按照既定模式运行,这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维持其稳定性有着很大的作用。

  4有关用经济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探讨

  根据前文的解释,我们将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应该努力的方向分为两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协调生产及所需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所提出的对策就着重对这两点进行考虑。

  4.1调动农民积极性方面

  1)健全价格法律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农民增收,也就是运用经济法,农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制度,不允许农产品价格的虚高也不能让某种重要农产品在市场的价格过低,赋予每种农产品一个确定的的价格区间,让农产品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其价格上,确保农民从农产品上获得的收益。另外一点则是对农民的投入即生产资料的购入进行优化,扩大价格保护的适用范围,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实行保护,做到双向保护,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2)减小工农差距:现阶段抑制农业生产者积极性的不仅仅只有收益问题,还有大众重工轻农的不正确心态,中国逐渐发展以来,众人明白了无工不富,但却忘记了无农不稳,这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经济法要做的是将两者平等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公示,用法律强制国民把农业当作应该重视且必须重视的一项产业,从根本上解除大众重工轻农的错误思想,由此才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农业可持续化发展起来。

  4.2协调生产与需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生产,环境以及人口所需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可持续化发展注重的是一种整体上的发展,用使用不至于给环境带来压力的最少资源,生产出可以满足现阶段人口需求的最大贡献。或许民间的其他法律无法为之提供帮助,因为对于民间的私法来说效益首先是个别的、微观的,然后以此去最终促进社会整体效益,所以,它难以解决个别效益与整体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但是对于立足于整体效益的经济法来说,其哲学观和价值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相一致的,两者之间和谐统一,不会存在突出的矛盾,从这一方面来说,经济法是干预调控经济的一种合理的手段,经济法对于调节整体化的供需关系是十分有帮助的。

  根据整体的分析来看,如果经济法发展的主要轨迹能够与上文提及的对策大致一致,那么经济法将对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而又有效的帮助,而随之而来的将不仅仅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又一步提高。

  5总结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否最终实现。经济法的出现让我们或许可以相信法律是解决它的重要手段。经济法就是农业治理的法宝,通过经济法的完善来健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进而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平衡供需关系做出贡献,排除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才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及与整体经济协调发展。而国家要做的则是运用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将这一步构想变成现实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经济法]浅析以婚姻险为代表的新
一、我国婚姻险的概念厘定 (一)婚姻险的概念 婚姻保险主要指经过法定形式结合的夫妻,每年或每月以固定的期限的设置方式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费用,该费用作为保险人所存储的保险基金。如果夫妻感情出现破裂,则法院根据双方的协议亦或其在此次离婚事件中的过错程度来分割这笔保险金。相反,倘若夫妻二人在一定的期限之后依然举案齐眉,该笔保险金则作为夫妻的共...[全文]
[经济法]探究法人制度存在的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无疑,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 以下简称《民法总则》 ) ,是我国理论界与实践界对中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民商事理论、立法与司法的结晶。整体而言,其内容、结构都比较科学、合理,而且比较符合中国国情。但其中设置的一些制度,特别是与商事有关的制度,如《民法总则》第 75 条关于设立中的法人制度的规定,就很是值得商榷。 如何看...[全文]
[经济法]探究分析股东对公司财产
一般认为,公司财产的毁损灭失,必然会影响到股东的利益。但是这种影响或者说是可能的损失风险能否成为保险法上所认可的保险利益,各国 ( 地区 ) 的立法意见和审判实务并不一致。美国的保险规则认为, 股东获得股息的能力取决于公司财产的持续存在。如果清算的话,股东对其在公司财产中的比例股份之估价具有保险利益 。英国判例则否认股东对公司具有保险利益。在...[全文]
[经济法]针对保险利益原则法律进
一、保险利益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保险利益指的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于其投保的标的能够具有的在法律层面上的利益,也就是说,当保险事故发生的时候,被保险人其人身或者是财产将要遭受的损失或者失去的利益。保险利益必须或基于法定原因或因当事人的约定而发生,其约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和法定条件,...[全文]
[经济法]针对民间金融利率法律规
利率是金融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也已经为西方许多国家金融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但利率市场化绝对不是利率完全自由化, 如果不对利率加以适当的规制,就会物极必反,导致系统性风险,破坏金融秩序,影响经济发展,产生社会问题。对于利率的适当干预, 自产生利率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外的法治实践中,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全文]
[经济法]研究货运险合同纠纷案谈
一、案情概述 2013 年 5 月 29 日,某物流公司 ( 本案原告 ) 与保险公司 ( 本案被告 ) 签订了《海运货物 / 运输预约保险单》,约定被保险人为包括原告在内的七名 / 类企业的客户 ; 保险期间从 2013 年 5 月 25 日至 2014 年 5 月 24 日,预计年投保额人民币 2 亿元。该保险合同规定: 被保险人必须在每月 15 日前,或自前次申报 45 天内 ( 以两者中先发生者为准 ) ,向保险公司书面申报所有...[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