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众轩期刊论文网!     

所有论文科目分类


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 > 探究经济法与民商法法律责任互补关系

探究经济法与民商法法律责任互补关系

作者2019-03-25 11:02未知

法律通过规范社会个体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法律便是经济法与民商法,其二者在经济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立法目的上来看, 经济法对法律主体的区分是通过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因素进行考量的,对处于不同地位的主体权利与义务都加以规制, 以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从宏观上调整社会经济建行发展,避免寡头的出现,保护社会经济活动中相对较弱的群体。而民商法主要是对平等主体间行为进行调整,对经济并没有主导性,所以其在实现实质正义上不如经济法强势, 但是其具有强的灵活性。由此可见,经济法与民商法,从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角度相互补充,经济法为个人利益的保护提供社会基础, 民商法又通过平等主体间个人利益的保护使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更加全面化,所以,在追究法律责任时二者能够互相补充。

  一、经济法利用法定责任来弥补民商法中的约定责任

  平等主体间的民商事行为主要是依照各主体真实意思表示,通过约定形成缔约关系,各主体之间违反约定的法律责任通常也是各主体通过约定加以确定的。所以,民商法律责任通常都是一种约定责任。与民商法相比,经济法对大多数行为要承担何种的法律义务都直接加以规定,因经济法属于公法范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民商法约定义务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社会主体违反了经济法规定的义务时,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 平等主体之间约定的法律责任在一定程度内被经济法加以完善,经济法对民商法提供了补充的作用。

  二、法律责任性质上的互补

  平等民商事主体间未履行约定的义务发生纠纷和矛盾时,通常是按照约定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与纠纷,民商法中也有许多关于各个主体约定不明确发生纠纷时,加以填补漏洞的条款。发生法律纠纷时, 民商法主要是通过补偿性的赔偿责任对各个民商事主体的损失进行弥补,惩罚性法律责任相对较少。但是,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 这种补偿性的法律责任很难对社会整体利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就需要经济法发挥其补充的价值。因为, 经济法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 通过惩罚性的法律责任来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任何违反经济法律规定的主体都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在惩罚违法者同时对其他主体还有一定的警醒作用,警醒民商事主体不作出越界的行为, 补充民商事法律强制性不足的缺点。

  三、归责原则上的互补

  当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因民商事行为发生纠纷时,归责方式基本上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民商事主体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者过失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时,该主体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除了《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少数无过错责任外, 民商事一般情况下是无过错无责任,并且损害他人权利的民商事主体大多数承担的都是补偿性的责任。然而, 在生产生活中,这些民商事主体的行为不仅仅会侵犯到社会个体的合法权利,很多时候还会危害到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时,民商事法律归责原则与补偿性救济原则在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时就会显得势单力薄。但是,经济法所规定的严格责任研究就能对民商法归责原则提供很好的补充。严格责任原则,也就是在行为人因为一定行为需要承担责任时, 不需要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而是直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判断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我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 因产品发生质量问题追究产品生产者责任时,采取严格责任原则,产品问题直接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但除此之外,还损害到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 民商法能够帮助消费者向产品生产者主张权利, 但是这并不能达到惩罚产品生产者而维护整个社会经济利益的目的。由此可见,经济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以强制力追究违法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能够有效的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四、责任追究启动程序上的互补

  因民商事纠纷而产生的违约、侵权等责任追究采取的是一种被动方式,多数采用不告不理原则, 当纠纷实际发生并无法解决时, 只有当民商事主体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救济程序才能够启动。而经济法采用的是一种主动追责方式,虽然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被利害关系人追究责任,而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整体经济利益,会主动地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这种追责方式与民商事法律不告不理原则相互补充, 在维护民商事主体个人利益的同时,保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经济法]浅析以婚姻险为代表的新
一、我国婚姻险的概念厘定 (一)婚姻险的概念 婚姻保险主要指经过法定形式结合的夫妻,每年或每月以固定的期限的设置方式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费用,该费用作为保险人所存储的保险基金。如果夫妻感情出现破裂,则法院根据双方的协议亦或其在此次离婚事件中的过错程度来分割这笔保险金。相反,倘若夫妻二人在一定的期限之后依然举案齐眉,该笔保险金则作为夫妻的共...[全文]
[经济法]探究法人制度存在的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无疑,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 以下简称《民法总则》 ) ,是我国理论界与实践界对中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民商事理论、立法与司法的结晶。整体而言,其内容、结构都比较科学、合理,而且比较符合中国国情。但其中设置的一些制度,特别是与商事有关的制度,如《民法总则》第 75 条关于设立中的法人制度的规定,就很是值得商榷。 如何看...[全文]
[经济法]探究分析股东对公司财产
一般认为,公司财产的毁损灭失,必然会影响到股东的利益。但是这种影响或者说是可能的损失风险能否成为保险法上所认可的保险利益,各国 ( 地区 ) 的立法意见和审判实务并不一致。美国的保险规则认为, 股东获得股息的能力取决于公司财产的持续存在。如果清算的话,股东对其在公司财产中的比例股份之估价具有保险利益 。英国判例则否认股东对公司具有保险利益。在...[全文]
[经济法]针对保险利益原则法律进
一、保险利益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保险利益指的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于其投保的标的能够具有的在法律层面上的利益,也就是说,当保险事故发生的时候,被保险人其人身或者是财产将要遭受的损失或者失去的利益。保险利益必须或基于法定原因或因当事人的约定而发生,其约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和法定条件,...[全文]
[经济法]针对民间金融利率法律规
利率是金融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也已经为西方许多国家金融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但利率市场化绝对不是利率完全自由化, 如果不对利率加以适当的规制,就会物极必反,导致系统性风险,破坏金融秩序,影响经济发展,产生社会问题。对于利率的适当干预, 自产生利率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外的法治实践中,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全文]
[经济法]研究货运险合同纠纷案谈
一、案情概述 2013 年 5 月 29 日,某物流公司 ( 本案原告 ) 与保险公司 ( 本案被告 ) 签订了《海运货物 / 运输预约保险单》,约定被保险人为包括原告在内的七名 / 类企业的客户 ; 保险期间从 2013 年 5 月 25 日至 2014 年 5 月 24 日,预计年投保额人民币 2 亿元。该保险合同规定: 被保险人必须在每月 15 日前,或自前次申报 45 天内 ( 以两者中先发生者为准 ) ,向保险公司书面申报所有...[全文]
关闭窗口 论文咨询